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汽车行业生产发展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特征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对全球市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回顾,接着探讨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厘清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中的现状和地位,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必须根据自身已有条件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推进产品价值链升级,最终获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相关概念进行文献回顾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发展的文献综述介绍为主线,揭示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背景及原因。其次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并着重对东亚区域内部网络分工现象的出现及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结构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以此说明东亚区域内部近年来零部件贸易及中间品贸易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分析数字化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化投入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攀升,表现为数字化投入强度越大,行业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心度越高;第二,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增强制造业关键链节的控制力和国内供给率从而对数字化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贸易壁垒限制要素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数字化投入的促进效应;第三,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化投入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并且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攀升,但数字媒体及交易投入的影响有限;第四,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投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资源错配缓解效应是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渠道。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增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国内外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并用超网络刻画出了集聚后的产业结构形态。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由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网络,具有增长性和择优性。然后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及其演化,最后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大量以代工(OEM)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但集群内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困难。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机制,分析制约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因素,提出促进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产网络是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的企业关系,主要参与者有旗舰企业和供应商,该理论充实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在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下,公司内部交易和市场交易的关系由替代性转变为互补性。文章对海外学者的网络治理模式理论做了横向比较分析,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有益于学界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类型和升级层次入手,分析全球服装生产网络背景下我国服装出口贸易的现状,探讨影响我国服装出口产业升级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服装产品类别和领导厂商规模,提出了四种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外资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际上外资政策的演变过程来看,我国当前外资政策总体上仍处在以规制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外资政策阶段。21世纪初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在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外资政策应该相应地进行战略调整,通过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实施有效的干预政策来促进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扩散,最终使我国企业通过协作和不断地学习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1.
在合作网络中,网络结构特性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利用仿真建模论证了全球生产网络具有明显的无标度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战略选取的影响,并从创新积极性和知识可获得性两个维度出发,讨论了网络中不同企业多样化的创新要求和创新战略选取。  相似文献   

12.
13.
浅析全球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其经济学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组织上的创新,本文对全球生产网络的运行效能和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企业本质的研究,对全球生产网络的经济学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模糊了企业的边界,组织形式已经演变为企业和市场(0∽1)之间连续分布的无限组织形式,体现为不同程度的部分内部化、部分外部化的网络化的合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2021,41(3):113-125
文章运用复杂网络的社团分析方法,探究1988—2018年(1G~4G时代)手机全球贸易的社团演变、社团间贸易匹配关系和比较优势、典型国家/地区供需关系问题。研究发现:(1)手机全球贸易历经4个阶段,形成欧非、亚洲、西太平洋3大社团,智能手机时代欧非社团手机品牌由盛转衰,但内部贸易紧密且一体化程度最高,亚洲与西太平洋社团占领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其中亚洲社团呈现幂律性与群簇性崛起。(2)亚洲与西太平洋社团出口竞争力较强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欧非社团较弱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亚洲与西太平洋社团贸易互补性与结合度最高,属于对称性相互依赖。欧非社团进口单方面依赖亚洲、西太平洋社团,属于非对称性依赖。(3)亚洲社团以单核心社区为主,网络负配性与富人俱乐部特征明显。欧非社团以多核心社区为主,成员地位相差较小但区域集中性强。西太平洋社团社区类型多样且同配性与无序性特征明显。(4)手机需求大国的进口来源相对单一,各国/地区进口占有率较高,进口贸易非对称依赖与垄断性极强;手机供给大国/地区的出口对象多元化现象明显,各国/地区出口占有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如何评估中国的实际出口竞争力,以及如何观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演化方向和路径?这需要我们综合考虑贸易的"质"和"量".文章将TiVA方法与衡量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市场渗透率(MPI)指标相结合,构造出基于最终品进口市场的增加值市场渗透率(MPIVA)指标,进而测度与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其增速已放缓.中国在行业市场上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在提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制造业,且服务业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上升.(2)出口的行业内增加值上升和出口向国内增加值高的行业转移,共同构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竞争力上升的原因,但主要是来自出口的行业内效应,而非出口的行业间效应.(3)中国行业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主要不是来自出口行业本身的直接增加值效应,而是来自上游行业的间接增加值效应;中国制造业出口本身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仍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文章为提升中国出口行业本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贸易地位以及优化中国出口行业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其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在此背景下网络政治应运而生,并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日本轰动一时的网络选举着手,分析网络媒体在政治中的重要角色,并以此为切入点总结中国网络政治现状及其特点,最后为未来网络政治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该领域的同仁提供一点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5-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较弱。R&D人员投入规模、市场自由度和行业集中度可以显著提升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但R&D经费投入规模和出口密集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加入全球生产网络与市场自由度的交互项后发现,市场自由度影响下的全球生产网络可能阻碍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但这一作用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如何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是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忽视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本文将产品价值链和组织结构统一于一个框架,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生产网络的日益兴起为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通过从事加工贸易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全球生产网络内部不同的治理模式决定了特定产业不同的升级潜力。战后全球服装生产网络内部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决定了亚洲服装产业升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的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在这一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需进一步提升: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重新审视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控制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提升我国企业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通过干中学和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推动产品链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