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资源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借鉴了科斯坦萨(Costanza)和谢高地等人的评价模型,评估了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里利用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逐年增长,间接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量化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也可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定义土地利用社会功能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驱动力,选取相应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了中方县2003-2010年相关土地资料及经济数据,对中方县八年间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中方县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方县土地利用社会功能评价综合得分在八年间呈现逐步平稳上升的趋势,县域土地利用社会功能正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之间不协调性就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布局的客观必要性,就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低碳化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包含着对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和时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探索.本文基于低碳化的视角剖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并给出了贯彻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该文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较高,土地承载相对合理,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良好。对土地投入产出潜力和土地承载潜力的测算,得出土地利用潜力增加的空间较小,土地供应已经无法跟上苏州高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的结论。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科学化不足的问题限制了"规划分区"在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制、城乡建设的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文献资料分析、实践经验归纳等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规划分区"的理论内涵、理论依据、实践类型和实践操作,以提高"规划分区"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的科学化水平。研究指出:1"规划分区"是以土地利用未来综合体为划分对象,在性质上属于土地利用未来分区,是土地利用"通则管制"的载体和依据;2"规划分区"应以土地利用分异、发展和相容三大规律为科学依据;3对于"地域规划分区"与"类型规划分区"、"特征规划分区"与"功能规划分区"等,空间规划应择情选用合适的类型;4"规划分区"实践中应做到基于充分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有科学的划分原则和单元系统、进行科学的边界管理、对成果进行科学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999-2008年间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资源进行配置的基本手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晋城市为例,基于信息熵的理论,对晋城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及2008年各区县信息熵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土地利用朝着均衡状态发展;2008年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差异较大,反映了不同的经济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经济因素和农业发展因素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有利于揭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市和宿州市为代表,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进行比较研究。在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变化分析模型和信息熵理论支持下,分析比较了1998—2008年两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两市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主要地类的变化方向相同,且苏州市的变化幅度的绝对值和变化速度均远大于宿州市;两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均较高,苏州市该指数的增长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处于高速发展期,宿州市则较为稳定,处于缓慢的发展期,研究期内该指数被逐步拉开,至2008年差距已达到9.36;研究期内两市的信息熵总体上均上升,总趋势是由快变慢,苏州市信息熵增长更快,两市土地利用系统均向复杂无序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持续优化是今后两市土地利用管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选择,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根据崇左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定量估算了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996~2000年崇左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表现为先降后升态势,区域各县(市)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变化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生态系统价值变动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农业用地内部各种用地类型之间的竞争.单位GDP对应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在持续下降,当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屏障,其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章在综合国内外对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概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有效解决土地利用市场失灵问题在于建立符合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并在真实价格信号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相应的政府干扰机制,而现实中,土地利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政府通过控制土地市场、压低土地价格使大量的农地非农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能科学地回答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或者是经济学家应对土地经济学作出什么的改革以能指导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显然,传统的经济学很难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京津廊坊地区城市增长模拟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历史数据,采用SLEUTH模型,对京津廊坊地区城市增长和土地利用演化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中,通过获取模型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拟的最佳模型参数系列,实现SLEUTH模型的本地化,重建了研究区198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历史动态演化过程,并模拟其未来动态扩展趋势,为研究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通过对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影响北京、天津和廊坊市城市扩展的第一主成份因子分别是人口—文化—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土地逐渐成为宝贵资源,土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编写小城镇发展规划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还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集约用地,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郭志勇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2,3(6):128-137
本文从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低效的现实出发,借助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理论方法,分析了我国体制转型期土地财政、虚高城市化以及土地粗放利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表明,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土地低效利用现象,与体制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尤其是追求土地财政的冲动密不可分。城市化虚高除表现在城市拓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背道而驰、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之外,更直接的表现则是许多地方热衷“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扩张模式。在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激励下,作为城镇建设土地的所有者、供给者与垄断者“三位一体”的政府,会倾向于通过权衡土地的成本和收益,从而赋予土地宏观方面的增长功能。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在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策略行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的粗放利用也成为必然之后果。  相似文献   

20.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