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碳排放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与实施。碳排放交易既可能带来企业技术改进收益、行业生产率提高与产业发展、弥补资金缺口与吸取先进经验以及改善环境与缓解减排压力等方面的收益,也会产生市场进入与政策执行成本、CDM项目市场上的成本和风险、污染的外溢性效应、金融风险以及其他衍生成本,具体影响结果取决于两者的比较,通过碳排放交易,企业之间可以在既定的标准约束下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碳排放行为涉及多种法律关系,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以及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等建议,从而为规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内部人交易指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控股股东买卖本公司股票的行为。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组检验了内部人交易的短期超额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在进行卖出股票交易时具有很强的时机把握能力,能获取显著的短期超额收益,但在进行买入股票交易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机把握能力,也不能获得显著的短期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5.
6.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落实,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中国2005—2021年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来抑制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但由于试点省份所处区域及污染程度不同,导致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湖北省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基于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戴尔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减全球变暖趋势,保护环境。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为基础,针对我国立法方面的不足,对碳交易及其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碳减排经济刺激手段,具有双重功效。既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又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然而,完全自由放任的碳排放权交易会因为市场固有的缺陷而引发金融风险,如碳排放权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不完全竞争。因此,政府监管应贯穿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始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育尚未成熟时,政府需要培育市场良性运行的外部条件;市场逐步成熟时,市场将取代政府起基础调节作用;市场失灵时,政府能纠正这一失灵。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的扩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加,现行的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无法全面涵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从碳排放权现行会计制度及部分市场参与者实际会计处理出发,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尽快建立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准则;将碳排放权资产化;根据持有目的不同确认不同的资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碳金融衍生业务,碳排放权远期交易能助力企业碳排放的战略管理、盘活碳资产的内在价值、赋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然而,在碳市场中推行碳排放权远期交易,不仅可能面临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问题,碳排放权远期交易本身亦可能与履约清缴、价格涨跌幅限制等制度产生冲突。因此,本文建议围绕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的制度构建,包括引入保证金措施、引入强制平仓措施、引入现金交割措施等,进而为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的落地和推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研究》2014,(6)
贸易与气候变化体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影响一国排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8最新数据库,本文计算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和2007年贸易内涵碳流向。结果显示,发达国家主要是贸易内涵碳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贸易内涵碳净出口国。中国是最大的内涵碳输出地,贸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电力行业与运输服务业是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运输服务业等行业是内涵碳排放最高的行业。随着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贸易发展和排放转移会由于发展中国家排放系数更高导致全球排放净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设计中要协调好贸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国内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并积极制定应对气候政策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关于如何协同实现“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外贸增长目标和碳排放减排目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以北京市各主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测算“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和,因此总效应为正,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北京市碳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北京市实现“十二五”碳减排目标和外贸发展目标相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实施低碳发展就必须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本文对国际贸易背景下我国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关键环节进行了说明,指出我国应根据国情,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碳排放强度。结合当前国际上颇受争议的碳关税问题,我们认为,碳关税的征收不仅不能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相反,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出现贸易纠纷。为此,本文分析了碳关税的涵义及其对我国贸易活动和相关产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强调我国应充分运用减排领域的比较优势尤其是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原则来解决今后贸易和环境领域可能出现的争端。 相似文献
14.
15.
16.
碳排放规制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境保护和贸易保护的目的,部分国家提出了征收"碳关税"的诉求。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根据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贸易细分数据,分析了征收碳关税可能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Novy(2008)模型,测度了1998~2011年14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按照HS编码划分的各行业的贸易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GMM估计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岸各行业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各行业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两岸各行业的平均关税水平、各行业的贸易开放度、两岸人均收入水平差异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包括"三通"的实现对于两岸贸易成本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海峡两岸可以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19.
实现低碳型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碳生产率和碳排放绩效。基于广义碳生产率构建碳排放绩效测度指标,对金砖四国1990-2007年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发现:碳排放经济绩效排序为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福利绩效排序为巴西、印度、中国和俄罗斯,造成四国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模、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能耗水平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