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卢皓  丁艳玲 《时代金融》2008,(12):74-75
<正>2008年3月份西双版纳州各农村信用在云南省率先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央行票据兑付工作,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后,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又好  相似文献   

2.
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牡丹江市7家农村信用联社于2005年3月和6月分两批成功认购专项中央银行票据108212万元,成为黑龙江省首家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到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市,这也标志着牡丹江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那么,人民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票据认购后认真落实资金支持政策的各项措施,最终达到“花钱买机制”进而实现农村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人民银行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灵生 《金融纵横》2005,(11):29-30,46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下称专项票据)是人民银行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而专门出台的一项资金扶持政策。2004年初以来.全国首批试点的8个省市农村信用社已陆续完成了专项票据发行,随着2年兑付期的到来,即将进入专项票据的兑付阶段,积极、主动抓好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做到认识到位、责任明确、方法得当、组织有力是摆在各级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确保专项票据政策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后监测考核工作尤为重要,加强专项票据发行后的监测与考核,成为当前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置换资产出现的“不作为”现象,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进入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对改革认识不足,工作上出现了偏差,片面追求票据兑付考核指标的完成而忽视一些基础的工作,脱离了改革“花钱买机制”的初衷,应引起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2005年,农信社改革已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就河南省来讲,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完成票据发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农信社改革由银监会组织实施,人民银行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在试点阶段遇到了诸多问题,须引起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专项央行票据兑付后农村信用社改革监测考核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续监测考核体系,降低"好信用社"与"坏信用社"识别成本,整体分析"坏信用社"形成原因,明确现场检查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坏信用社"制定应对措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巩固改革试点工作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汉中市辖内十一家农村信用社全部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资金支持方式。票据发行一年多采,汉中市农村信用社的专项票据兑什备件处于什么水平呢?我们根据《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实施细则》及相关文件,对汉中市农村信用社达标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花钱买机制”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南金融》2009,(2):65-65
2008年12月8日,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注定将被载入蓬安信合的史册,成为蓬安信合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天,央行对蓬安县农村信用社的扶持资金——3516万元专项票据资金到账。央行专项票据成功兑付,标志着我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蓬安信合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农信社改革专项央行票据考核与兑付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后,农信社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解此项工作实施情况,作者在赣州市作了一调查,结果表明,改革成绩令人欣慰,但问题仍然不少,仍需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小银行优势影响因素的中国社区银行改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小银行优势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简单的组织结构和较少的管理层次、地方性、存在所有权激励等,同时又受市场竞争、司法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将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所有的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不利于小银行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只有城(郊)区的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才是社区银行改造的最佳对象。  相似文献   

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规模,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了支农服务水平。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提升经营管理层次、不断提高发展质量、防范金融风险,这对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及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经营的基础,是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完善,存在改革的必要性.应在统一法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产权改革模式,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及治理机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退而更化":中国合作金融的改良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金融的现代化从社会哲学上看,涉及到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涉及到否定传统、移植西方体制的思维方式对错的问题.从回答这个基本社会哲学问题入手,检讨中国传统合作金融组织——舍会的珍贵遗产,申明白愿原则是合作金融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对当今中国合作金融的改良所具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组建中国农村合作银行为核心的政策建议,而中国农业银行出售非农业务、回归农村,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资本重组与业务整舍,是现实可行的一条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子台湾在经历了成功的经济发展初期之后,为因应出口替代需要,以及持续扩大出口以巩固经济成长,开始以政策性金融之方式,补足一般私有金融未能充分发挥之功能。特别是关于出口产业方面,为提高长期融资之比重,政府在成立了中小企业银行后,依循世界各国对进出口金融之先例,在1979年由财政部100名出资,成立了“台湾中国输出入银行”。该行主要任务为配合政府经贸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协助厂商拓展对外贸易与海外投资,并增进国际合作,以持续推动台湾经济稳定与发展。输出入银的转型,仍将扮演资金供给者角色,有助于其业务触角与利茎,提升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省联社"模式:理论基础、制度缺陷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具有其历史继承性和改革的渐进性,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在全国绝大省份的确立必然有其“路径依赖”的元素,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由于“省联社”模式产权虚置导致其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的双重风险,使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败建立在省联社管理层的道德与自律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省联社模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本文对省联社作为改革目标以及作为改革对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改革的总体思路做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业改革、市场化与信贷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弱法律风险和股权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业务预期违约风险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考察了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以及市场化进程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配置信贷资源时,会认真考虑贷款企业的历史财务绩效和代理成本。并且,银行业改革和地区市场化进程都成功促进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商业化。本文的研究为评价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一方面,银行在配置其信贷资源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也应当致力于促使银行在确立必要报酬率时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存在着制度供给的外生性、民主管理的局限性、参与主体的弱势性、组织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加强政府干预很有必要.政府干预对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成本、产权制度、生存和发展环境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可能会出现政府失效的问题.为此,必须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成本,尊重社员产权,优化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银监会推出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吉林做为改革试点,按照总行、省行、市行"三级督导",县域支行"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架构,率先进行了改革,经过一年多的经营运作,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实现了机制的顺利转轨,各项业务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制约因素,本文以辽源农行为实例,对此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借鉴、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近两年广西农合机构开办的信托受益权投资业务为例,分析信托受益权投资的现状,重点阐述信托受益权投资产生的模式、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政策建议,对规范农合机构的业务发展、促进银信合作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