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合的特点为商业保险的参与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农合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可行性及其优势,并对其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进一步剖析了现阶段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面临困难,争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商业保险的现状为基础,阐述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可行性并对其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保险自21世纪初期开始进行参与社会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的探索,各地的实践先后形成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合同模式""共保联办模式"等,每种模式均有其特色与优势,也存在瑕疵与不足。未来的"政保合作"方向应是"双重一体化委托管理模式",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商业保险以"委托管理模式"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保险合同模式"参与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实行"基本+大病"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西方经济学的公共品和市场失灵视角,还是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过程来看,明确农村医疗保障政府责任的主要地位,都十分必要。通过对政府责任必要性和国际上农村医疗保障模式比较研究发现,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运作模式应该是我国农村医保制度的最优选择,必须明确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在“新农合”中的关系,强化政府在法制建设、制度设计、宣传引导、合理监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商业保险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降低制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投资持有并运营的方式参与养老项目,但投资额大且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现状的分析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保险与养老结合的介绍,提出了建议我国保险公司打造“保险+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产业模式,使保险、养老、服务三个领域专业化分工、协同发展.以投资带动保险主业发展,以养老服务带动养老项目发展,以养老项目发展带动保险发展并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已经运行了10年。这一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地域和人群范围的全覆盖,已经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可和参与。但这一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认识不足、资金管理不规范、参合农民受益面小、医药费用高以及基层卫生资源短缺等仍比较突出。通过对上述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扩大参合农民收益面,多途径降低医药费以及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从而使这一利国利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商业保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与与社会管理在内涵上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商业保险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商业保险是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资源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信用管理等方面发挥其它行业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一直在互相融合上做着尝试.虽然存在很多区别,但二者在维持社会稳定、弥补经济损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保险积极参与新农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德阳模式”为例分析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额医疗费用造成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成为阻碍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瓶颈。国外在大病保障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3种典型模式:商业保险主导型(如美国)、社会保险主导型(如德国)、全民公费医疗型(如英国)。我国在医改方案及其地方配套措施落实过程中,涌现出了8种模式,其中的洛阳、湛江、太仓模式因更贴近国家政策而更具有参考价值。经试点表明,将商业保险引入大病医保既有一定优势又有其局限性,但只要制定严格可行的标准并发挥保险公司的优势,在大病医保制度中引入商业保险运作是可行并具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0.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建立完善的商业保险体系,利用商业保险优势,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本文就如何利用保险这一特殊的金融工具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提出了实现多样化、全面具体的保险保障服务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制约我国新农合发展的“三方”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几年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难题,但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本文从政府、医方、农民三方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理论上可以降低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但实践结果如何,亟需实证检验.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参保新农合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且这一结果是稳健的.从影响机制分析上看,参加新农合后,农村居民会显著的增加日常锻炼行为次数;在报销比例分级诊疗政策的指引下,主动选择较低的就诊医院等级;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遭遇疾病后的自费医疗费用;但是对降低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比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困境与突破——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新农合主要面临农民参与、筹资、监管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完善监管机制,改善农村医疗设施,加快新农合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但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在调研中发现新农合制度较高参合率的背后是农户对制度较低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因此,对于农户参加新农合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欠发达地区存在开放程度低、农户收入少等问题,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参加新农合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具有了短板意义。本文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参合意愿及改善参合能力的解决办法,以期能使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保证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现有学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及运行相关问题研究整理发现:制度本身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运行过程中定量研究模型重复率高、国外借鉴较少考虑我国的适用性。许多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加强,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贫困地区外出打工者的医疗保障问题、城乡医疗保障的衔接问题、补偿水平及保障范围的研究、新旧合作医疗的比较问题研究、各环节监管独立性探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商业保险逐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制度,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的制度安排。商业保险具有了社会管理功能。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从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含义入手,发掘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性,提出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实地调查数据,从福利认同视角评价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缴费水平、 自评健康、 慢性病、 整体评价以及有门诊报销等显著影响农民对"新农合"的福利认同,而教育程度、 收入水平、 是否参与其他保险、 是否患过大病、 应住院未住院、 有住院报销和门诊住院报销经历等变量则不显著.这表明不同个体的不同经历既存在显著差异性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何在解决制约农民满意度福利认同的关键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获得感,目前的政策重点应是合理确定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新农合"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制度吸引力,推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大病保险的定位出发,分析大病保险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过程中在盈利性质和机制、政策制定和实施主体、经营原理、保障内容、监管方式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发现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得出商业保险应当作为大病保险的补充部分的结论.大病保险未来的发展应明确大病保险在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中的定位,逐步完善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及商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政策,通过多渠道、社会化筹资方式化解大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朱梦蓉  方云 《现代经济》2007,6(10):92-93,140
农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农地的市场化流转。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医疗保障资金投入,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作为一种有效形式,已经在国外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开始尝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开办过程中也出现许多经办管理模式,新乡市利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引入商业保险进行承办的模式值得借鉴。我国利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形式承办新农合,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