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家族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了家族企业价值,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公司价值正相关。在控制性家族股东现金流权增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而在控制性家族控制权增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会减弱。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越大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幅度也会降低,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肖万 《南方经济》2012,30(2):50-61
 当公司再融资引起股权结构显著变动时,其必然会对公司控制权配置、竞争和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资本市场会使公司股价发生相应波动。这种效应在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更为明显,因为大股东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股权进而公司控制权变动传递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内部信息。采用事件研究法,本文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在我国具有正的公告效应;但是,定向增发对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不同其公告效应也不同:使得大股东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定向增发其AAR和CAR最大,控制权强化类定向增发居次,控制权弱化类最后。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传递出了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变动信号,彰显了大股东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地位突出的治理角色。  相似文献   

3.
当公司再融资引起股权结构显著变动时,其必然会对公司控制权配置、竞争和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资本市场会使公司股价发生相应波动.这种效应在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更为明显,因为大股东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股权进而公司控制权变动传递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内部信息.采用事件研究法,本文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在我国具有正的公告效应.但是,定向增发对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不同其公告效应也不同:使大股东控制权转移类定向增发其AAR和CAR最大,控制权强化类定向增发居次,控制权弱化类最后.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传递出了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变动信号,彰显了大股东控制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2004年-201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终极控制人性质和政府控制层级视角检验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政府控制公司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公司更可能发生过度投资行为;且在政府控制公司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公司中,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2010年具有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分析发现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均是影响股权代理成本的重要因素,控股股东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负相关;次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与股权代理成本正相关;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制衡度与代理成本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影响公司的具体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最终影响到公司价值。金字塔股权结构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文章从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控制权分析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罗童堂 《北方经济》2009,(10):47-48
本文对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公司层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不同,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因素也不同。研究结果发现债务对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公司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有显著影响,而对第一大股东为其他性质的公司不明显。同时发现股权制衡度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具有正向关系,流通股比例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具有负向关系,转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控制权私人收益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2007年底全体个人和家族上市公司样本,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通过1或2层中间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情况最为普遍,不同的控制权结构和不同的控制权获取方式对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悦 《特区经济》2014,(4):100-102
在我国控制权市场日益发展的今天,讨论控制权转移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影响,了解控制权市场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沪、深两市A股市场在2006-2012年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基础,利用事件研究法与购买并持有超额收益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市场反应来看,CAR显著为正,控制权转移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显著为正的财富效应。从长期来看,控制权转移企业的市场表现优于所选取的对比企业,BHAR显著大于0,控制权转移事件在长期增加了企业股东的财富,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独立董事、监事等传统治理手段作用受限。在逐渐兴起的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现实背景下,非控股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此,文章以2009—2020年沪深A股26 570个年度观测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退出威胁通过抑制两类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高战略差异度可增强退出威胁治理效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或退出更可信时,退出威胁治理效应更加显著。文章丰富了企业绩效研究,从退出威胁角度验证了非控股大股东治理效应,为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并且研究了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两权分离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第一大股东与债务期限结构的负相关关系,却加剧了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家族企业的发展问题受到治理结构(特别是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布情况)的重大影响,信任不能有效扩展也被认为是影响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障碍,但尚未有学者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360个观察值的独立样本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了在中国现阶段由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的企业经营业绩更好,对公司发展也更有利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中国2003—2007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Chhaoehharia和Laeven(2007,2009)以及白重恩(2005)的方法构建公司治理指数,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外部董事比例、高管持股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公司在其它市场挂牌上市以及政府控股等对绩效都有显著影响,在长期内,公司治理的竞争效应优于规制效应。这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应该更多依靠市场调节还是依赖政府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控制权公利和控制权私利的分析框架下,本文从第二大股东持股的视角研究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有利于提升对应公司的经营绩效,其持股比例越高,对应公司的经营绩效越高,且公司经营绩效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特别地,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为证券投资基金,其对该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大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双重身份强化了股权制衡的效果。因此,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5.
俞红海 《南方经济》2012,(11):55-66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16.
林川  曹国华 《南方经济》2012,(12):18-35
本文利用2007-2010年间沪深A股532家上市公司的2191个减持事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非年报效应与大股东减持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则大股东减持力度越高;而且大股东减持行为具有明显的非年报效应,选择在中期报告或季度报告期间减持的大股东的减持力度更大;而考虑盈余管理对非年报效应的依赖性后,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而且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被明显放大了。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大股东减持存在明显的"三季报效应",大股东会主动通过第三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达到减持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获取途径、实施控制方式以及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三分之二以上的终极控制人选择通过买壳上市等途径来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控制方式上,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普遍采用金字塔持股方式、指定管理者等方式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这些控制方式的运用,使得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有权视角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产生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视角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基于自利目的的侵占行为提供了可能和行为能力,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承担提供了免责机制,使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激增,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害冲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家族企业金字塔形所有权结构导致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换句话说,家族控股股东能利用较小的现金流权来实现较大的控制权,这就给公司治理①造成了外部性问题。本文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并通过对日本和韩国财阀治理结构改革的比较,提出了关于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考察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区间效应的基础上,检验了股改前股权集中度的适宜程度在股改对价确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越是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流通股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就越低。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的趋同效应越强或壕沟效应越弱,流通股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就越低。这表明适宜的股权集中度能产生“公司治理溢价”,同时也说明流通股股东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大股东支持和掏空公司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