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84年前的 5月 4日 ,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 ,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不仅成为批判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武器 ,而且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追求和理想 ,成为强国之道、固国之本。今天的读者 ,也许很少有人读过科举时代必学的《四书》、《五经》了。《四书》中《大学》曰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  相似文献   

2.
儒学经济规范探微郭剑雄郭新年一、经济:道德与政治天平的称量物儒学经典之一《大学》,在其开篇展现出这样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相似文献   

3.
蔡新红 《魅力中国》2009,(10):27-2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包括夫妻关系的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邻里之间的和谐等等。我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社会的变革给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但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家庭,家庭“廉洁”建设更是构建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来源于共同体意识、等级序列、中国儒教。  相似文献   

5.
有无诚信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准则,更视它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即以“已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孔子曾说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讲诚信,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发达国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诚信是得胜的最终资本。”这也说明诚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和所占位置。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鉴…  相似文献   

6.
家风家教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家教尤显重要。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发扬传承。当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风貌,现代文明所强调的自由、平等、个性等都应该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极大地概括和凝练了边疆地区治理特别是西藏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治边稳藏”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科学发展、国家能源和生态安全以及改革开放事业.深刻领会“治边稳藏”精神,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坚持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追求和谐有序的生活一直是人类的目标,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还是西方所提倡的“法治”,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治国方略。然而,中国的宗法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教化,法律仅是道德的奴婢,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人们缺乏权利义务意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话说官德     
不管是尼采的英雄创造历史观,还是马克思的人民创造历史观,都得承认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官吏者,乃国家之栋梁也。栋梁正,则国家兴;栋梁歪,则国家衰。 我们都造过房子,都知道根基的重要性,都知道房梁和框架的重要性,要想造一幢好房子,这些活儿千万不能闹着玩。治国和造房子亦有相通的道理。如今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而“以德治国”的重中;之重,乃必须先治吏。道理其实很简单,官员的德行操守、人品修养,往往是社会道德大厦的核心、框架。他们的德行,往往决  相似文献   

10.
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待"家"与"国"的关系。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这种"家齐而后国治"的家文化从来没有因历史发展而失去其价值。与浙东的学术文化、史学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一样,浙东家文化同样蔚为大观、根深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建设。据此,我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浙东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要求,特别要抓住浙东家文化多方面的优秀传统,再续宁波家文化的新优势,打造宁波家文化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释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心》.《心》这部小说是夏目漱石自己人生经历的折射,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包含了夏目漱石的人生追求和他的哲学思想.在夏目漱石刻画的“K”这个形象上,大部分体现的是夏目漱石的人生理念,是夏目漱石关于儒教伦理道德身体力行的再现;随着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不断地出现,在数次理想破灭后最终陷入绝望.《心》中主人公“先生”和“K”的人物性格和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了夏目漱石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需要在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综合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良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支点;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公平是中国梦的重要支点;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小康水平是重要支点. 一、中国梦的精神文明支点:良心 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最重要的底蕴是良心.什么是良心?在汉语中,“良”义为“善”“好”,“良,善也.”“心”义为“心理”“思想”“意识”等.“良”与“心”合在一起,意为关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识,亦即道德价值意识.雨果说,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  相似文献   

13.
彭华 《辽宁经济》2007,(6):31-31
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型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人素有“最难对付的谈判对手”的美誉。由于其岛国的特点,即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又由于其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思想文化、道德意识已深深地积淀于日本人的内心深处,并在外在的行为上有所反映。因此,日本人有其自身独特的谈判特点。本文在日本人性格特点的视角下对日本的谈判风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站在新世纪全球文化视点上,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华和合文化,可以发现现代管理学的精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相连接所构成的中华和合管理文化思想结构,经过现代转化,能够获得如下启示中华和合管理文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资本;“五和”原则是处理现代企业劳资关系及价值分配关系的重要基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对传统供应链管理具有融合优化意义;现代世界各派管理文化思想,通过和合创新,可以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5.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21):36-38
《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导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  相似文献   

16.
治本扶志     
春秋时代齐国卿管仲主张治国必须治本,治本在于富民。他认为治国不可“大其标”,而要“大本而小标”(见《管子·霸言》)。“本”,原指树根,“标”,原指树梢。“大本”,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发展前进之根基。“小标”,是在非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临时性措施。这原是管仲在论述君王欲称王于天下必须“明大九”,才能“令行诸修”时讲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治本思想。怎样才是“治本”呢?《治国》篇中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就要“大其本”,即重于“治本”方面,使民众具备致富的基本条件,这才是“富民”的根本措施。对非根本性困难也要解决,但这不是主要着眼点,对这类问题可采取“小其标”的政策,如果本末倒置,就不能从根本上“富民”。  相似文献   

17.
三、崇道德,就是重视道德价值,强调道德在人生、在社会、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把道德视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把"仁"视为道德的核心,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止"、"忠、孝、廉、节、耻"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体系。要求道德修养先从家里开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伦语》)"孝"的扩大就是"忠",正所渭"家道正,天下定"。"信"与"义"又是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2月22日,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亚圣殿前,新中国首次冬至祭孟仪式隆重举行。2000多年前的冬至,孟夫子辞世。这个“齐宣王不用,梁惠王不信,周游列国不被认同,回家写《孟子》”的老人,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照亮了时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此为起点,孟子提出了利民、爱民、安民、惠民、富民、抚民、养民、教民的为政观念,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首个系统的“民本”思想命题。仿佛他轻点笔触,在孔子的“仁”后面添加一字成为“仁政”,把个人的道德修身变成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则,“民本”两字瞬间灼灼其华,曜然醒世。  相似文献   

19.
李慧玲 《魅力中国》2013,(19):308-308
一、中西方法治思想的源流 (一)中国法治思想的源流 “法治”一词,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流派就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唯以法治”的思想。后来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撰的《淮南子》中又出现了“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严桂蓉 《魅力中国》2010,(32):64-64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农村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农村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