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城投债为切入点,考察了2015-2018年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不同募集用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发行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以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与省份的财政收入之比度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带来的额外担保能力,发现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补充了偿债资金,与用于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的城投债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从而通过“替代效应”缩减了这类城投债的融资需求和发行规模,表明打开“前门”能削弱“后门”融资。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替代效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通过“隐性担保效应”降低了城投债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担保能力弱的地区,从而削弱了“替代效应”,甚至促进了该地区用于投资的城投债的发行,表明打开“前门”会促进“后门”融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区域差异性,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通过债务置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地方发债是地方政府引导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行为。 本文利用 2009 ~ 2017年地级市城投债发行数据, 实证分析了地方债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 结果表明, 城投债发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影响, 城投债债务投向不同行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 债务资金投入到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影响, 投入到综合类行业、 房地产业、 科技文化行业中将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 投入到金融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对如何提升债务资金利用效率和合理规划地方政府债务投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经济实体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迫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企业有较强的动机通过粉饰真实杠杆率来增强外部融资能力。基于城市层面的政府债务数据,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上市公司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可能导致企业存在虚假降杠杆的情况。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并且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在非公开发行债务占比更大、财政分权与财政压力程度更大的样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于企业融资约束更强、债务结构更依赖银行贷款、预算硬约束和信息不对称更大的样本。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面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杠杆操纵提升了企业信贷融资能力,但也加剧了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本文的研究不仅从杠杆操纵的视角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积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企业虚假降杠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索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在其中起到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总体的促进作用;(2)从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削弱指导性环境规制、增强处罚性环境规制倒逼企业等主体促进绿色技术创新;(3)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数字经济水平均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自2018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展开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穿透式监管。监管旨在防止信用过度扩张、加强债务硬约束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落实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举措。为考察这种宏观审慎措施的经济后果及作用机制,本文构造了隐性债务水平的度量指标,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估计了企业传递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开展穿透式监管后,地方隐性债务水平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对于监管前隐性债务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风险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隐性债务监管在微观上减少了系统性风险在证券网络中的传染与蔓延。以上微观影响在个股关联性较强、金融风险敏感度较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风险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穿透式监管有效抑制了地方隐性债务盲目扩张,降低了地区信贷约束、信用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个股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波动。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微观传导效应,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评估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专项债券在稳投资、稳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专项债务限额的合理分配成了重中之重。财政部为各地债务限额的分配制定了标准,但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分配到的债务限额与其经济基本面存在偏离。本文根据财政部制定的限额分配公式,测算了其中的客观经济因素对实际新增专项债务限额的解释力度。结果发现,在省份层面,财政实力、投资需求和债务风险约能解释73%的新增限额,而在地级市层面仅为63%。本文进一步使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探究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的分配逻辑并发现,除分配公式中提及的客观经济因素外,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使用进度和效果、争取债务限额的动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新增限额的分配。最后,本文评估了地级市层面限额分配的合理性,并考察了不同的分配结果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研究发现,过量的债务额度拉动了投资和经济增长,但也导致当地偿债能力的恶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专项债务限额分配和使用情况将地级市划分为四类,对各类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效率提升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在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与工业效率提升的一个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效率提升导向下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的上升和门类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逐渐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强,但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00公里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当距离超过350公里后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下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适宜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促进工业效率的提升,其中,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效率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而中小城市则应专注于某些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以此带动本地工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0~2021年267个城市的年度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自贸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效率,且经济制度变迁发挥了中介作用。同时,该效应因城市行政等级和区位而呈现异质性:相较于省会城市,自贸试验区建设对非省会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更显著且提升效果更强;且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创新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从空间视角来看,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26 个城市 2008~2016 年70846 宗工业用地出让面板数据,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研究长三角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策略互动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 (1)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互动影响,SAR 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的空间反应系数分别为 0.516 和 0.541,SEM 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的空间反应系数分别为 0.589 和 0.568;(2)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存在土地引资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系数为正, 财政缺口的回归系数为负, 当地方政府在面临较大财政压力时, 不会片面追求工业用地出让面积, 以获取土地出让金来缓解财政压力, 而是注重吸引投资, 促进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时, 应考虑到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行为, 避免盲目模仿,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大,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的正式发行,国际金融危机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的现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应坚持"全国统一,高标准,严要求,责任落实和风险控制第一"的原则来设计,完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过程管理制度、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位一体"监督管理制度和"红黄绿灯"网络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产业结构多样化为主要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多样化(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以中国2007~2019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多样化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将产业结构多样化分解后发现,相关多样化对本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无关多样化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分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直接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正,在中部地区为负,但不显著,间接效应只有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相关多样化的直接效应在东部和西部显著为正,在中部为正,但不显著,间接效应在三大地区均不显著。无关多样化的直接效应只有在东部显著为正,而间接效应只有在西部显著为正。本文的研究为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做法为切入点,阐述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基于我国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债务的事实基础上,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阐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中国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有9个省会城市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超过100%,最高的达到219.57%。地方债务的扩张会否触发"底特律危机"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杨怀东  孙婧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2):121-12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逐渐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器转为困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关于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承担者,是否也受到政府举债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对 2008~2018年制造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融资约束对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成长的倒U型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类检验发现,这一影响在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和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探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理清政府经济行为在微观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债券咋投资     
《工业会计》2007,(9):43-43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表明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其中债券发行人是债务人,投资者是债权人,当债券到期时,债券发行人必须向债券持有人偿还本金和利息。  相似文献   

16.
地方产业政策是影响辖区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6—2018年债券发行市场的数据,考察受到地方政府“五年规划”鼓励的行业是否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债券融资。研究显示,地方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债券发行利差,重点产业政策效应高于一般产业政策。异质性分析表明,比较优势在产业政策效果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产业政策“推行”和“退出”具有产业政策间和政策内的双重非对称性:一般产业政策“推行”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但一般产业政策“退出”显著提高企业融资成本;重点产业政策“推行”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重点产业政策“退出”没有显著恶化企业融资环境。机制分析表明,地方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支持、信用增进、信号传递、隐性担保和流动性风险作用于企业融资成本,政策的稀缺性和支持力度的差异性是造成这种双重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动态效应检验发现,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推行”能够显著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而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退出”不会恶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本文为地方政府遴选和退出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并对规范地方政府干预行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有文献鲜有研究高铁开通引发的FDI流动对城市创新究竟存在何种影响效应。本文使用1999~2018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网络对沿线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理。研究发现:(1)高铁网络对沿线城市的高质量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对应用型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2)高铁网络引发的FDI流动导致沿线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进而抑制了城市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进程,其解释效力达到30%以上;(3)FDI借助高铁网络流动主要导致高研发强度城市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本文为政府利用高铁网络在全国层面引导FDI合理流动并推动沿线城市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经验数据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5年,中国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被关进“预算的笼子”,要求增量债务需通过地方债券的阳光渠道。2014年年末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甄别,从特定角度可以说是通过改革促使中央对地方存量债务的主动并表,实现了政府部门内部杠杆率的转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阶段性的缓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实现城市碳减排的同时,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科技人才数量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科技支出规模扩大,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集中在东、西部城市、成长型资源城市及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