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大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企业实现机制:产品创新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经济的崛起,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现有研究对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企业实现过程缺乏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鉴于产品创新是企业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最具集成特征的一环,本文从产品创新视角,构建“大数据资源—企业能力—产品创新绩效”链式中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大数据从可能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现实生产要素的实现机制。基于特征映射逻辑,将大数据分析、组织学习、惯例更新、行业竞争压力、行业信息技术使用强度分别视为劳动、知识、管理、资本、技术的替代变量,将企业的产品创新实现机制映射为数据与其他五个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实现路径模型,提出数据是将现有生产要素进一步联系起来的桥梁型生产要素的观点,形成对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新认知。本文结论为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思想提供了企业产品创新视角的理论解释,也为企业大数据创新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制定统一、协同的工程造价数据管理制度;建立即时更新的工程造价数据发布机制;明确研究对象,减少大数据噪声;建立数据采集与使用的安全机制。现阶段,定额在我国工程造价依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造价管理机构依据平均劳动水平和效率进行组织编写,因此也导致定额对企业的自主经营发展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工程造价也无法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数据,构造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结合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效率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处于数字化关注程度高的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彻底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尽管现有研究结合AI技术情境提出了价值共创思想,但对AI能力如何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问题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企业与客户间互动视角,遵循“AI能力→感知机制→响应机制→价值共创”理论逻辑,选取容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调研对象,系统探究AI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助推过程。研究发现:(1)AI能力呈现出由机械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到直觉智能化的三阶段动态演进轨迹,并依次通过“感知”与“响应”两个过程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2)在感知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能力需求洞察、多元场景匹配、服务机会发掘实现价值感知进阶;(3)在响应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价值方向锚定、价值空间延展、价值链条衍射实现价值响应升阶;(4)随着感知进阶与响应升阶双重逻辑的有序推进,企业依次实现从敏捷式、赋能式到开放式的共创程度逐渐深化。本文拓展了AI的阶段性发展框架,打开AI能力与价值共创之间“感知→响应”框架的机制黑箱,推进企业与客户间互动理论发展,为企业借助AI能力实现价值共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变革性影响,然而数字规制政策作为解决数字要素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工具,是否能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值得探究。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规制政策的外部性治理与数字转移成本效能,从数字要素投入与中间品契约不完全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其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创新效率效应与中间品效应双重驱动机制,提出数字投入与契约依赖的理论假说;然后采用1989—2017年41个国家的跨国跨行业数据,通过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层面看,数字规制政策能够有效推动数字要素的外部性治理,其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驱动效应有效弥补了数字转移成本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抑制效应,最终显著促进了各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从跨国与跨行业双重差异看,数字规制政策能够通过“数字投入”与“契约依赖”的双重机制,破除企业数字要素投入障碍与合同中数据条款的非完全性问题,有效解决数字投入依赖度更高、契约依赖度更高行业的市场不完全问题,从增进创新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层面提升了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成为驱动这些行业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渠道。本文结论为数字规制政策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战略方向,本文利用中国企业专利信息,从微观视角测度企业的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的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控制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从创新变革视角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有助于拓展企业知识宽度,提升技术创新质量,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竞争能力强化视角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强化企业对融合技术扩散的吸收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内部特征方面,除数字产品服务业外,企业涉及的其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偏向于实体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中能获得更大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益。在外部环境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而不同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推进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事实支撑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商业模式竞争成为趋势的时代,如何辨识和设计商业模式成为重要实践问题,而发现可靠的商业模式的一般性、基础性理论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迄今发展的这类模型在要素认知方面仍有很多歧义,特别是始终未能厘清要素之间的理论关系,因此难以用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本文运用扎根研究方法,深入案例企业获得原始调查数据,抽象出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其理论联系机制,从而首次发展了一个具有确切理论关系的商业模式一般性理论模型,深化了人们对企业价值创造一般机制的认识,由此为解决商业模式辨识和设计的实践问题发展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工具,并为企业整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制定标准规范,指导数智应用;信息贯通,打破数据孤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智升级,提升工程项目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智能建造助力效益提升、价值创造;深化国产化“BIM+”全生命期应用。在数字中国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或颠覆性探索。但在建筑行业,仍存在信息化价值密度低等突出问题,其根源是思维、能力及实践方法存在不科学、不系统的问题,缺少工程本质、哲学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员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创新行为决定了创新的成败,但现有研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仍缺乏清晰刻画。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心理因素的视角出发,探索人 - 组织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通过收集数据,应用层次回归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结果表明,人-组织匹配不仅能对创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内部动机对创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本文从理论上丰富了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实践上为提升员工创新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品牌问题是营销学界研究的热点,品牌研究通常是与企业的市场策略连结在一起的,将品牌同企业价值和权益结合在一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理论的出发点不一样,学者对品牌价值生成的解释均有所不同。乔均教授出版的《品牌价值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2月)系统地梳理了中外品牌价值研究的文献,通过实际调研和实证分析研究,作者提出了品牌价值理论的要素构成体系和度量方法以及该方法对实际的应用。该专著用经济学理论来研究管理学中的品牌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传播、制度创新和营销渠道创新对品牌价值的生成分析,其研究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960家上市企业2015~2019年年报数据,采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度量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指标,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就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变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变革可以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创新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国有化程度和资本密集度的不同,会为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变革影响企业绩效的程度带来差异。本文试图揭开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变革创造多维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过程黑箱”,为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实现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型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和计算,挖掘出隐藏的规律,进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中,推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电力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举措的重要路径。从数据类型来说,电力大数据可以分为基础类数据、管理类数据和运营类数据等,每一类数据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它们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都会使企业管理产生“裂变”。本专题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数据赋能专业管理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基于AHP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认识和把握企业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可以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也可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抓住创新重点,实现有效创新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可,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能否和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尚不明确。本文以14家大数据交易中心的陆续成立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异时双重差分(Heterogeneous Timing DID)模型,考察了数据价值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二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引致的数据价值化,直接促进了所在省域内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研究结论不仅证明了国家允许各城市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可为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广泛建立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以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本文基于2010—2017年中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政府研发补助对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关注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助对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政府研发补助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关注度均对政府研发补助与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政府研发补助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探究政府研发补助对两种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解释了现有研究中关于政府研发补助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的不一致,同时通过对企业内外部治理因素的调节效应的探究,丰富了有关政府研发补助实施效果的情境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制定相关环境政策以及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变革,既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之后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商业模式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文章在介绍商业模式创新和大数据内涵的基础上,讲述了大数据导致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以及大数据创造的竞争优势,最后总结出引入大数据理念来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提升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行业标准的营销策略研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由于预设了交易费用为零,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的有效经济学理论基础。恰恰在这一点上,交易费用经济学(TCE)有着巨大威力。本文从TCE的视角出发,在对经典的行业标准之战(Standards War)案例的分析基础之上,给出了行业标准形成过程的经济学分析与解释,并对一般行业的标准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以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政策为契机,从要素配置视角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剖析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其蕴含的理论内涵。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总体上有利于遏制环境污染的同时,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弱“U”型(近乎“L”型)影响;这体现在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政策对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随着规制力度增加,不利影响明显减弱、趋于消失。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结果,为基准结论提供了良好的微观证据支持。这表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较好地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要素配置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自融资机制,进而对要素配置效率产生弱“U”型影响。本文对于完善地方环境治理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需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带来的深层影响。结合产业组织的纵向关系理论,本文指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提升关联效应,并尝试从供需匹配优化、供需关系维持、供应质量提升三个层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数据,本文创新性地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视角考察了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上游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明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供应链纵向关系中存在后向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供需匹配、稳定供需关系、提高供应商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而牵引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这种后向溢出效应根据纵向关系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包括上游供应商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下游客户端的市场影响力。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要围绕需求牵引和外部溢出来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特别是要以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和纵向协同机制建设,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时代,阐释了企业提升动态能力的关键因素和匹配组织结构倒置及其管理控制系统所应具有的创新特征,架构了动态能力、组织架构和管理控制系统之间交互影响的理论框架。然后,以近年海尔集团自创的自主经营体(ZZJYT)为案例研究对象,描述了以海尔"倒三角"为主体结构特征、ZZJYT的基本逻辑和运行体系,研究表明海尔这一管理机制彰显了在动荡竞争环境中,企业通过组织结构重构可以驱动其动态能力,并直接诱发了信息传递路径、经营目标与员工薪酬、流程结构、组织信任与文化等管理控制系统的全面创新。文章认为,海尔的ZZJYT是中国企业组织管理变革的有益探索,既扬弃了现有企业战略和组织管理的理论,也对以创新为主导的中外企业多维度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