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数字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价值—制度—技术”三重内在逻辑为遵循。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观念与思维转向滞后、主体与权力关系失衡、制度与结构冲突制约、技术与资源整合阻滞等层面的赋能困境。为此,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应以理念为前提,突出价值引导与思维转向;以组织为根本,调整优化结构与参与机制;以规范为关键,明确主体地位与技术定位;以保障为基础,强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为纾解路径,以此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3.
乡村处于国家政策实施见效的最前沿、最末梢和最终着力点,基层乡村治理的效果关系着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满意度,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行状况。优化基层治理结构,重塑基层治理组成,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统筹谋划,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发动群众参与、加强人员培训、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等举措促进资源优势整合、强化治理监督、提高治理综合效能,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赋能为基层治理带来质的变化。本文选取南京市顶山街道“一网统管”模式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梳理典型模式的主体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并结合理论分析框架“治理主体-权责关系-互动机制-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模式优化路径,以促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6.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对于实现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数字乡村建设为破解我国农地流转水平偏低的困局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提升农地流入和流出意愿、提高农地流转市场供求匹配效率,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促进农地流转。但在此过程中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体系不健全、数字素养匮乏、技术环境有待提升的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农地流转的促进作用,需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字制度体系、培养农民数字素养和完善数字技术环境四个方面着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树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而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基层治理尤其重要,有助于解决基层和农民的矛盾,和谐基层关系,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强调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发展力量、平衡机制、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彰显出技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融合效应,折射出国家政权深度介入基层治理的制度导向以及善治转向。在国家政策关照下,智慧农业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数字乡村工程为城乡共同富裕奠定技术基础;职业农民培育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技术主体。然而,在技术深度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延展出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各种问题场域,要求以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和法治思维为指导,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规则治理、政府助推下的合作治理、安全保障下的技术治理以及村社主导下的文化治理,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进而增进农民权能,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研究对象,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以期通过分析青山村“未来乡村”发展模式及相关做法,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有益探索,也为新时代贯彻“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提供借鉴样板。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治理手段、治理思维和治理面向等方面。但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因其自身技术属性与乡村现实情境之间的脱嵌,出现了价值偏移、治理主体间疏离以及“马太效应”等困境,需要发挥党建引领对数字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文章提出建立价值导向、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资源整合等途径,建构以党建引领为内核保障、数字技术为赋能工具的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信任与控制:来自家族企业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基于资产风险之上的家族企业信任与控制模型,指出家族企业的信任与控制机制安排中存在一个资产风险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下,家族企业的信任和控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家族企业倾向于采取正式的控制机制,即转向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本文利用广东和浙江的三家家族企业制度转型案例对此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作为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运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契合,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的治理。中国治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农村建设的管理与自治、村干部的行政权与自治权以及村民的分散经营与集体认同的三对悖论中,因此,解决三对悖论,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克服乡村治理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可以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和乡村文明高质化,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但是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治理思维束缚、内驱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撑乏力问题,因此,乡村数字治理现代化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点在于培养数据思维、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和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8.
19.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