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战略,放弃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经济部门严重萎缩,而金融投机市场空前繁荣,外汇市场极度动荡,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短期国债市场急剧膨胀,在外国短期流动资本的参与之下,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随着外资的撤离,经济泡沫破灭,于1998年夏秋爆发了经济改革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各行各业。由于卢布贬值和停止兑付国债,大银行40%—50%的资产被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独立以来,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1998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下降7%,其中:农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下降6.9%,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下降8.1%,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下降4.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990年4110美元下降为1998年的23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由6440美元降为3950美元。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反映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基层系数已由1990年的0.24扩大到1998年的0.487。该年10%最高收入所占比重为10%最低收入所占比重的22.76倍。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产业》2007,(11):35-35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撰文指出,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于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抱乐观态度。但也应该看到,除资产泡沫(特别是股市泡沫)可能破灭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其他风险。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艰巨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西部论丛》2008,(10):59-59
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市场化进程本身就是让货币过剩的过程,而为符合经济体系的能量守恒,货币过剩就要蒸发,经济过剩就要平仓。从历史经验看,德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都表现在实体经济上出现产品生产过剩、滞销导致资金链断裂,产业陷入危机再波及证券市场泡沫破裂。而随着虚拟经济数倍膨胀并能脱离实体经济自行运转,金融领域反而更容易出问题。货币总在实体与虚拟经济间分配。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中的实体虚拟与泡沫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理论价值离得太远。实质上,美国次贷危机是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华尔街金融巨头对房地产等资产的市场估值太高而最终汇聚成的一个巨大金融泡沫。当这个泡沫于2008年特别是该年下半年开始向其他领域、其他国家波及后,最终便导致了近百年来全球罕见的金融海啸,致使全球经济中的信用体系、金融安全体系岌岌可危,直接影响到了全球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 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经济增长几乎停滞。1990年则出现和平时期的首次负增长。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发布的1991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公报显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9%,国民收入和基本投资分别下降11%。  相似文献   

7.
[日本《福布斯》月刊5月号]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世界各地同时呈现萧条局面。在国际机构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预测中,大多认为发达国家会整体出现2%左右的负增长。即使是这一预测,也有继续下调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点: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次金融泡沫的破灭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合理性,即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理论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沫危机以后,日本试图通过凯恩斯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的交替运用来恢复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前期,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运用取得了短期效果。由于供给结构的变化,这一政策并没有使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危机的困境。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改为实施结构改革来提高其潜在增长率。由于总需求的持续减少,日本经济开始由短期衰退转为长期停滞。本文认为,泡沫危机后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各经济主体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抵消了以上两大政策的经济效应。其中,商业银行对不良债权处理的拖延造成供给结构效率下降、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持续减少,使日本经济的停滞趋于长期化。  相似文献   

10.
陈宇峰 《环球财经》2008,(12):96-96
自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发生至今的8年时间里,在弱势美元的支撑下,全球的过剩流动性堆积起来了一系列的泡沫。实际上,当今世界除了这些金融市场的经济泡沫,鲜为人关注的偶然性泡沫也普遍地充斥着地球的诸多角落,这些泡沫与金融泡沫一样,也让众多民众遭受巨额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走出“增长过热”怪圈,实现“软管陆”1996年,全国以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为着眼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市场物价涨幅已下降至6.5%,是1993年以来第一次低于经济增长率,以治理通货膨涨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达到了预期目标。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在从严控制信贷规模总量的同时,颁布了《外汇管理条例》、《贷款通则》、《贷款征管理办法》等金融法规,积极运用多种贷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停办保值储蓄和两次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取得成效,大大缓解了企业困难,使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  相似文献   

12.
《新财经》2010,(6):14-15
我对第5期的《楼市泡沫pk政策泡沫》一组文章非常感兴趣,对我在金融市场理论方面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已有的各项指标、数据来看,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现象非常严重,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必将成为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破灭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损害。针对近几年房地长飙升的问题,我认为政府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不断释放负面经济信息:6月初道琼斯指数下挫2.2%,为一年来最大的跌幅;5月失业率回升到9.1%,是今年的最高水平;同月房价指数连续8个月下降,主要地区跌至房产泡沫破灭后的最低点;今年第一季度瞅年率计算增长1.8%,去年第四季度曾达3.2%。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巨大波动与转折: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影响,经济速度从8%一年提高了五个百分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当年上升50%,消费物价指数在1994年达到21.7%,为改革以来历史最高峰。1993年6月份开始整顿金融。“软着陆”实行四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8%,物价在一年之内从14%下跌到0.8%,下降过猛,造成1998年过高的真实利率,使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迫使国家采取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以扩大内需,力保8%的增长速度。估计中国经济的启动尚需时日,而且如果改革不彻底,通货膨胀有死灰复燃的可能。1997年我们启动经…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中国经济一直是在跌跌撞撞中前进的,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于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抱乐观态度。但是,也应该看到,除资产泡沫(特别是股市泡沫)可能破灭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其他风险。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艰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成就与问题俱在 沿着近10余年来俄罗斯改革的轨迹,从其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基本上可以把它化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由于采取了缺乏深思熟虑、照搬照抄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出现了社会的剧烈动荡,经济大衰退: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多,工业总产值下降55%多,居民社会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堂堂超级大国,一旦灰飞烟没;人们不禁哀叹,俄罗斯病入膏肓,20年难以翻身.  相似文献   

17.
施宁 《魅力中国》2014,(5):53-53
房地产经济泡沫不仅阻碍了房地产业的有效推进,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成因极其区域特征加以研究分析,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加以研究,并分析其区域特征,以保证房地产业与市场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在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局面或许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1990--1991年的全球经济调整以及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的结合版。多年来,一直靠杠杆放大不断前行的美国经济金融体系现在正面临着“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国企业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华尔街传统投行商业模式破产,美元地位下降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要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企业改制及其微观经济绩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向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在转轨初期便推出了大规模私有化方案,期望以此变革经济基础,并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与国有企业相比,改制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改制企业自身的经济绩效却在转轨以后逐步恶化.通过分析表明,在转轨经济条件下,为提高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产权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远非是充分条件,宏观经济的稳定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现今,越南正在发生金融震荡。这是继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东南亚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危机之后的又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优等生”,所出现的严重灾难。如果说前几次危机都有经济增长放慢的前兆,那么,越南危机的爆发却有些突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