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宁夏从2005年开始启动“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政府为每户新建农宅补助3000元。对川区村庄环境进行改造,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自治区以及各市、县共投入补助资金4.2亿元,新建农宅13553户,并对392个旧村进行了综合整治,覆盖农户46442户。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三农"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凯雄 《南方经济》2004,3(6):33-35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我国的“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技水平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之风,广东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外企业争相在珠三角投资办厂,珠三角的土地需求空前火爆,村集体和农民也开始谋求土地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涛 《湖南经济》2003,(10):50-50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纷纷翻新建房改善居住条件。当前,修建农宅的势头仍然较强劲,但长期以来,村镇建设没有得到合理规范,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规划严重滞后,规划设计起点低。村镇建设缺乏规划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地方即使作了规划,其设计起点也是很低的,村庄建成了“路边街”。由于规划未到位,导致农宅分散建设比较严重,浪费土地无度,不利于发展农业大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不利于对现有农村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体优化改造,并且造成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分析,提出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思路,通过实行农宅集聚化建设、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建立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解决农民住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转变,从制度层面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镇》2006,(11):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方位的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内容涵盖面非常宽的伟大经济社会的一种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又好又快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母树宏 《唐山经济》2006,(12):38-38
滦县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滦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跃式发展。2005年,全县一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级卫生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3亿元,财政收入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省20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农宅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已经成为当下平抑农产品价格的重要途径,继各地相继实施“农超对接”后,北京、安徽合肥等地农产品市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流通模式——“农宅对接”。“农宅对接”取消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损耗,菜价可直降30%。北京市延庆县北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率先在全国启动试行“农宅对接”项目的合作社之一,我们本期将以其为例...  相似文献   

9.
去年底,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广深段暨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岑溪至茂名铁路开工,意味着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到2020年,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九个城市可在一小时内互相通达。而在此之前,经过两年的努力,广东高州市基本建成了一条全长230公里,形成了一个“内环绕高城,外辐射边远农村”的“230经济圈”,为其与大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接轨,做好了准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勾画了我国本世纪前20年的宏伟蓝图,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解决农民问题不是第一次,但是,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战略思路提出来,则是第一次。它反映了我国新形势下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历史性飞跃。紧紧把握“统筹”二字,做好“统筹”文章,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何元睿 《发展》2008,(4):125-126
2004年1月起,有着近9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后,随之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仅深圳、东莞两地就缺农民工50多万,据估计,广东省缺农民工近200万。至2007年,甚至像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由此可见,民工荒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2.
广东电网公司今年投资电网建设资金高达450亿元,其中珠三角九市电网投入达289亿元,为珠三角重大产业基地、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电力支持,彻底消除变电站布点不足、线路“卡脖子”等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今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  相似文献   

13.
人均仅3分耕地面积,30万的农业人口中剩余劳动力占到了60%——湖南省嘉禾县。这个中国传说中的农业发源地。在当地农民自我觉醒和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选择了工业中相对“原始”的锻铸造业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的支撑。而其“建设珠三角制造工业‘第一车间’”的愿景刚刚成型。就遭遇了尴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唐山经济》2010,(2):41-44
杨各庄镇阎官屯村,共有102户、340口人,耕地420亩。2007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迁安市委、市政府实施“122”富民工程的历史性机遇,多措并举,使“122”富民工程成为全村农民创业的大舞台,建成了设施果菜专业村,实现了农民增收的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了6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又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尤其是2004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农村。在返一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一号文件”的助农政策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集体经济》2012,(10):30-32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成效明显。以农村税费改革为起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使围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促进了农村七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创新了农村体制机制,推动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河北经济研究》2006,(9):19-19,26
珠三角是在广东省处于龙头地位的经济板块,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被经济学家们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二极。为了深入了解珠三角的发展经验,按照预定计划,我们京津冀发展研究课题组一行三人,由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史利国带队,于本月18日出发到珠三角进行考察。第一站到广州,于19日先后同广东省发改委、经贸委、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局以及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深深感到,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确实名不虚传;为了加快珠三角的发展,广东省的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工作思路更给人启迪、令人深思。广东省的同志们介绍,广东省对珠三角的工作指导上,现在实际上是在“小珠”、“大珠”、“泛珠”三个层面进行的,正是由于工作思路的不断拓宽,才确保了珠三角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欠缺的是“新农民”。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扶持,只有得到广大农民自上而下的响应,直接参与,成效方可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农民“太多”、“太弱“、“偏散”的局面,培育造就具有较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使农民变成“农商”,才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大珠江三角洲(简称“大珠三角”)经济格局变化大致分成3个历史性阶段:第一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0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第二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0.
杨晓  谭和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6):111-115
农村住房商品化有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价值,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然而,现阶段农村住房是不能作为商品流转的。文章分析了制约农村住房商品化的相关因素,如农用地的匮乏、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农宅交易规则的缺失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探寻了农村住房商品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规范农宅流转的立法建议:明确农宅商品化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清晰界定农宅的市场准入条件,明确农宅流转应遵循的交易规则,完善农宅流转收益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