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
泰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1987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泰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转变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7-2006年间,耕地的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减少31193 hm2;正变化率最大的是建成区为260.3%,主要由耕地和村...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影像的湖北省天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天门市1997和2008年的两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最后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和趋势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为今后更加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997-2008年间,耕地减少2773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1%;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5566hm2,比重增加2.2%;水域减少1107hm2,林地增加了773hm2,其他土地减少了2460hm2。流失的耕地中,绝大部分被建设占用或转为鱼池坑塘。建设用地的扩张占地中,耕地被占77.83%,林地被占19.8%。其他土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和林地,各占48%和39%。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强度最大,对区域的影响最大。天门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为0.456,属于变化强度弱的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趋势和指数为0.640,属于变化较不平衡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面积精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斑面积精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为逐年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研究方法:统计试验法,相对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的运用.研究结果:得出了误差分布规律,建立了评价指标,形成了系统化的变化监测空间采样与面积精度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结论:本文的方法简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徐州市资源条件变化与产业转型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准确掌握徐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2个时期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数量和结构综合分析10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人造地表。随着城市扩张,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向人造地表转移为主,人造地表和水体在土地覆盖转移比例中占较大比例。空间变化区域以徐州市主城区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8.
黄宝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1,38(4):41-50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章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区,通过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6景Landsat-8 OLI影像提取该地区规模化设施种植区域空间分布信息,分析该县设施种植区域的空间特征和面积时序变化,为设施农业发展调控和优化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使用OLI全色波段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得到15m分辨率的融合图像;使用融合图像7、5、3波段组合的RGB假彩色图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设施种植区域信息。[结果]获取该县2013—2017年共6期设施种植区域空间信息。[结论]遥感监测显示:(1)该地区设施大棚包括种植蔬菜瓜果的光温棚和种植三七的遮阳棚;光温棚主要分布于湖积平原区,遮阳棚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及南部环盆地的山坡地区;(2)陆良县设施种植区域总面积保持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大棚的变化趋势不同;光温棚面积自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持续增加;遮阳棚面积则出现大幅增长和大幅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庆地区为例,融合ETM 与SPOT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定量分析研究了区域内土地观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的相互转化状况,基于生态学中的马尔科夫模型,通过1986~2001年的转移矩阵,分析了土地利用各种斑块的转化状况,其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变化信息提取存在的问题是自动化和定量化水平不高 ,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信息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 ,将这一复杂过程分解为变化位置发现、变化区域提取、变化类型确认以及变化信息表示四个步骤 ,构建了技术流程 ,并对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文章的技术方法能有效提高变化信息提取的自动化、定量化和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外业调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外业调查相关技术,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2009年度外业调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综述遥感图像预处理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等遥感监测方法,重点探讨动态监测中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监测方法的选择等关键技术。初步总结了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现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2009年和2012年韶关市浈江区遥感影像图,通过RS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浈江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绝对面积增加,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绝对面积均减少,绝对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绝对面积大小相关;2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率最大,达48.28%,递减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土地,速率高达11.40%;3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园地主要向交通运输用地转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向林地转移,而交通运输用地没有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介绍广东省常用调绘方法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工作中经常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外业调绘及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加强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在实际调查中的可操作性,促进"城乡一体"、"一查多用"的现代多用途的地籍发展,使之更好的为国土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2年和2003年SPOT及ETM 数据,在专业遥感软件的辅助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并对变化信息进行野外调查核实,节省了外业查找变化地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