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南充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之乡",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丝绸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依托南充丝绸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对于提高南充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南充丝绸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探讨南充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以期为南充建设"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宋竟青 《北方经贸》2014,(11):185-186
海洋文化旅游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开发观念不够创新、产品体系不够完善、服务管理不够到位、专业人才缺失、生态保护不够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重视海洋文化资源挖掘,增强海洋文化开发意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政策法规;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文化旅游功能区;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核心产品品牌;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景区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传承和保护洞庭湖湿地传统文化。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湖泊湿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内涵仍有待深入挖掘。立足于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入其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促进洞庭湖湿地旅游发展的对策,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浮梁是著名茶乡,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茶文化遗址和非物质遗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浮梁茶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宣传挖掘旅游资源不够、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浮梁县应挖掘整合丰富的人文资源,对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行合理开发,充分发扬其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有效助推浮梁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促进浮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树立江西茶乡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5.
唐芳 《市场论坛》2016,(5):78-81
近年来,信阳城郊乡村旅游发展良好,但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可通过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深挖产品文化内涵,加强网络营销,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途径促进信阳城郊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广西青秀山景区发展情况,指出其也存在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餐饮和旅游纪念品未能结合景区特色的问题。最后从明确体验主题培育旅游品牌、深入挖掘现有资源文化内涵构建综合型旅游产品体系、精心设计体验旅游产品和完善旅游体验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四个方面探讨青秀山景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促进商务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苏州金鸡湖商务景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商务旅游景区的竞争力特征之一。苏州金鸡湖景区应大力依托演艺场馆,开发旅游演艺精品;结合李公堤三期、四期,开拓文化展馆旅游;紧扣景区商务特性,开发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综合利用金鸡湖水域资源,开发休闲旅游路线;创新景区管理机制,保障景区旅游长效发展,从而将文化与商务旅游有效融合,提升景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郑州商城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早的商代都城遗址,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商城遗址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如景区吸引力不强、景区整合有待加强、产品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参与性不强以及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郑州市政府应针对商城遗址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找合理的旅游开发对策,如挖掘其产品内涵、做好景区的创新开发工作、做好旅游的宣传工作以及加强政府的行政保护作用等,充分做好商城遗址旅游开发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园内旅游资源丰富,深受游客的青睐,国外和国内各大名校都十分注重校园旅游的开发,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旅游开发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设计和规划旅游路线,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挖掘学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促进校园旅游的发展,给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开发校园旅游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已经迈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满足旅游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文化赋能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各县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具备了构建全面高质量文化旅游发展的天然优势。针对目前区县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特色不足、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可以考虑以区域特色为依托,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通过旅游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但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购物品,突出贵州特色,使贵州旅游走向一条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市作为江北产茶区的代表,凭借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促进了信阳旅游业的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出发点,对信阳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对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归纳,其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独特,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组合条件优越,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总结出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茶文化旅游文化内涵不足,茶文化旅游产品同质性高,品牌营销力度不足,茶文化旅游参与性不高。并提出解决对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内容,多元化创新,打造产品定位新路径,改变营销模式,不断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优化游客体验,致力于提升参与度。  相似文献   

13.
苏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迅速。同时旅游者旅游观念日益成熟,旅游经验也更加丰富。本文重点从旅游产品角度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黎军民 《北方经贸》2012,(9):99-100
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自然风景景区众多,发展旅游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但游客到景德镇旅游人均消费仅为503元,深层次的原因是旅游产品组合不够完善。应拓展产品广度,挖掘产品深度,突出产品特色。  相似文献   

15.
青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乡村旅游景点深度开发不足,游客参与度不高等。本文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提出了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包括科学合理确定产品开发主题,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景区景点的设施设备,提高接待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金华有着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虽然近几年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措施上还不够深入有效,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尚需加强。今后,金华市政府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加大非遗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应重点关注民间文学类、表演类、工艺美术类、生活知识与技能类、民俗类等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金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游客的体验层次,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促进金华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开发层次及主题定位的准确与否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关键。赣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是红色旅游文化、历史旅游文化、山水旅游文化和客家民俗旅游文化。本文首先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进而论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然后挖掘赣州旅游文化,提出赣州旅游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观念落后,创新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河南省应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等措施,来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养生文化游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业发展趋势看,养生文化游越来越受到重视。黑龙江省在地理位置、民俗文化、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具备了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为养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前提下,应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养生资源,开发各种类型、各种组合,适应各类群体的养生旅游产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养生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培育,完善黑龙江省养生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建设,树立黑龙江省养生旅游品牌的形象,逐步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中国首选、世界知名的养生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多山地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发展登山旅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人文背景。在当前时期,要从挖掘、开发登山旅游资源出发,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登山旅游营销促进策略,促进我国登山旅游产业的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