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企业集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当今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机理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探析,并从中寻求出产融结合的理论支撑.通过机理探析,认为正是由于金融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使企业集团积极寻求产融结合;并同时指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2.
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代表我国企业逐渐趋向产融结合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必须针对当前产融结合这一模式做出关联性研究与选择,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满足企业新模式构建需求。本文主要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下的动因与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未来企业集团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实现产融结合有效模式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产融结合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迅速扩张的一种首选发展模式。它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资金保障和财务支持。然而,产融结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也不容忽视,德隆、农凯、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的财务危机,提示我们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需要我们密切防范。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主要风险,并就风险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企业集团多数采用多元化经营目标、参股金融手段去应对日益复杂的危机和挑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风险,因此企业集团如何规避产融结合过程中的风险,找到恰当的应对措施是企业产融结合成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它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然结果.通过产融结合,企业能够提高注册资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对中国著名企业集团——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研究,解析产融结合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探究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融结合体系的创新构建是保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融结合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制定了提升产融集合质量的具体策略,对提高企业集团的综合性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融结合: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 ,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一、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践概况(一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1986年底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向国务院打报告 ,提出要建立产业银行。后经中国人民银行变通批准成立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 ,这是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最早实践。经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关于同意华夏银行开业的批复》,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设立的华夏…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就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的行为模式。从两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企业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利用企业集团庞大的资金流延伸企业的价值链,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两种价值增长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以更为独特的方式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资金与资本的双向增值。本文以宝钢集团的产融结合为例,阐述集团产融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产融结合的概念已经为业界所熟悉,而产贸融结合还属于新生事物。但是,许多大企业集团在现实中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产贸融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和具体的国际、国内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探讨中央企业利用此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结合中海油总公司的实际,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产贸融结合模式,促进海油二次跨越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以此为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传统能源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适应新形势、获得新发展,传统能源企业必须积极、深入探索一条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传统能源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径进行探讨,由此明确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思路,期望能够给同业企业发展提供相应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产融结合是促进其发展壮大的成功发展模式.由于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刚刚创立,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度上的不足,本文将针对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进行相关探讨,对产融结合过程中存在风险及各种缺陷和失衡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王洁 《消费导刊》2014,(6):13-13
一、产融结合的概念 产融结合的概念在理论界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狭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融结合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是狭义上的产融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相互渗透而实现资本和产权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赵文广博士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按照企业集团的控制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产业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产而融”模式和以金融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融而产”模式。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英美的市场主导型、德日的银行主导型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之路.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呈现出央企挑大梁、地方国企崛起、民营企业集团争持金融牌照的态势,新兴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优势新晋产融结合.本文遵循制度-体制-机制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我国产融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历经萌发期、形成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下,产融结合应从系统性、协同性、突破性和前瞻性四个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产融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资本协同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金融行业高杠杆风险,是产业升级最为有效、科学的整合途径,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自身治理水平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监管相对滞后等因素,产融结合失败的风险不容忽视。对以产业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风险的有效控制,主要依赖于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备以及政府金融监管的外部约束。  相似文献   

16.
产融协同是企业集团获得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安排。电网企业作为产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供应链核心企业地位,推进金融业务与实体企业经营业务在资源、业务、资本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产融对接和供需匹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积累速度,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产业和金融两大经济能量有机结合已是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潮流,也是企业集团超强竞争力的体现。通过研究与比较,发现中石油现有的产融结合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在分析发现中石油的主要财务指标受经营收入的影响最大,而金融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中石油在国际油价高企时应以主营业务为主,辅以金融业务,适合采取保值性的产融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产融结合具有经济合理性,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但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也促使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变革,走产融结合道路寻求新的业务增长及企业发展。在行业领导者阿里巴巴的带领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大量涉足金融业务。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案例重点分析阿里巴巴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及风险管理,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得出结论: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模式、有效地控制风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产融结合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绩效。并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实践以及对相关部门监管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相互渗透而实现资本和产权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赵文广博士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按照企业集团的控制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产业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产而融"模式和以金融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融而产"模式.无论作为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选择前者的我国上市公司群体,重点研究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我国上市公司将金融资本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其发展延长企业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的规模,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为此,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具体分析产融结合怎样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通过对产融结合与经营业绩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找出产融结合影响经营业绩的途径。根据其影响途径来具体分析产融结合怎样影响海航集团的经营业绩的,并找出其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他相关企业在产融结合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