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源 《品牌》2014,(8):6-6
中国各省在其内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都在探索各类发展道路,而经济区的建设可谓是较为成功的典范,辽宁省沈阳市的沈阳经济区便是该省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其中囊括沈阳、抚顺、鞍山、本溪、铁岭、辽阳、营口与阜新八个城市。本文将通过对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基础,提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发展策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苏英 《中国市场》2013,(38):109-110,125
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旅游发展的好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许多地方已将旅游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国家的"十二五"也明确了要"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辽阳旅游如何发展,辽阳作为一个城市,在辽宁乃至于在东北社会经济环境中,如何有特色、可持续地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便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辽阳旅游区域联合发展策略,并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进一步夯实双循环基础,打通沈阳都市圈内“政、经、商、贸”梗阻,需要构建圈内城市在交通、行政、服务、市场和产业方面的一体化与协同化发展新格局。因此,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及其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成为关键。本文以辽阳市为例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沈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问题,具体阐述了辽阳市如何抓住矛盾,突出重点,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实现区域供求动态均衡。结果发现,辽阳在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应当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以特色功能型副中心城市为建设目标,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相似文献   

4.
关伟  李盼 《北方经贸》2012,(9):36-37
以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有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18个指标,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这些城市近五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测算与比较。结果显示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沈阳综合实力最强,鞍山次之,营口、辽阳、本溪再次之,铁岭、抚顺和阜新综合实力较弱,并且在近几年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名顺序变动不大。为提高经济区的整体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综合实力"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文章对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显示:区域、政策、产业配套存在优势,加之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加快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机遇,开放程度低、高端人才不足、行政壁垒存在是其劣势与威胁;因此,文章提出要落实"一带一圈"规划、加速"简政放权"改革、采取"优中选优"策略、贯彻"人才30条"政策四大完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先行快速发展。从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基础条件入手,结合实际,试提出一条加快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型路径:用先进的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坚持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一个核心和三根支柱"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建设对南平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南平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积极跟踪、研究福建自贸区相关配套政策,打造提升对接福建自贸区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积极化解自贸区"虹吸效应"、"挤出效应",推动南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经济增长、就业、人力资源、技术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个方面对服务外包发包国与承接国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从全局和长期来看,服务外包对发包国和承接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对发包国和承接国来说是双赢的。  相似文献   

9.
周斌  李灵 《中国海关》2012,(7):40-40
沈阳海关将与沈阳经济区八座城市的市政府建立更加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2月,沈阳海关与辽阳市人民政府在辽阳签署了《关于支持辽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备忘录》,3月,与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在葫芦岛签署了《支持葫芦岛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10.
从城镇化现状的调研分析入手,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对策,包括:注重城镇化"质"的提高,考虑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解决辽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注重向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方旭 《商场现代化》2010,(24):135-135
近年来,随着东部、南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咸宁应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咸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大趋势下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积极承接。承接产业转移对黑龙江省的积极影响有优化产业结构、补充生产要素、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等;而消极影响有加深环境污染、加速资源消耗、扩大产业发展差距和造成产业空心化等。黑龙江省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承接产业转移,以规避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黄冰毅 《商业时代》2012,(35):110-111
目前地区间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激烈的竞争,当务之急是如何积极有效地提升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本文通过重新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竞争力构成要素和信息化建设内涵,提出了园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园区三个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将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聚集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沈阳建设东北金融中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构建多层次、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东北金融中心对东北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建设沈阳为东北金融中心。在对沈阳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引导沈阳金融业发展,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金融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涛 《中国市场》2013,(48):44-4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建城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沈阳经济圈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和阜新八城市,是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本文着重分析沈阳经济圈内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之后,第8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八城市,面积75402平方公里,人口2359万。经济区是我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较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和阜新八城市,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全省近50.8%;人口2421万,占辽宁省人口的57.8%,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辽宁确定了"五点一线"区域发展的战略,将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板块。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会面临许多营销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营销战略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和阜新八城市,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全省近50.8%;人口2421万,占辽宁省人口的57.8%,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一国产业政策中的战略性决策,是评价产业转移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产业转移承接地作为要素的接受者,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要素转移后其配置效率是否改进、要素流动外部性发挥的路径是否通畅,对承接地产业转移效应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承接地是否具备承接产业的能力,并能持续提供较高的要素报酬率,以及承接地是否具备识别并利用要素流动外部性的能力,是承接地产业转移效应发生的约束条件。为更好地推进产业转移,借助国际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发展我国经济,我们应以"引进融合,鼓励规范"的态度对待移入产业,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做好配套工作,注重自我发展;鼓励支持移入产业发挥积极作用;规范移入产业发展,合理规避负面效应;动员和激励内在潜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