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引领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呈现出创新竞争发展格局。基于2013-2019年我国各省市设立的科技创新目标,结合城市面板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实证检验地方科技创新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但创新产出目标约束和创新企业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无显著影响。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通过扩大财政科技支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同时,采用门槛模型考察创新投入强度目标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发现当创新投入强度目标超过门槛值2.8%时,会抑制城市创新。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影响的作用过程中,在吸收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例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力度、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研究表明,只有当某个省份这些门槛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之后,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带来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外,由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IE)视角,以长三角中心区27城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RIE生态位适宜度的中高值区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发散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围绕G60科创走廊中心区的“西北—东南”空间分布特征,形成“雁阵”空间形态;长三角RIE存在创新空间关联性,且空间正相关性逐年增强,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其中,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双碳约束的影响力较大,且规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政府应加大中心区27城规上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中心区对其它地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从不同类型国家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从机理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使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然后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结果 表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已经越过了门槛值,能够满足吸收能力的要求.但是全国仍有一半地区的研发强度没有达到门槛值,抑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4—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在探讨长三角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线性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OFDI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对外开放度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OFDI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在对外开放度的调节下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对外开放度低于或等于门槛值时,长三角地区OFDI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呈现抑制作用;当对外开放度高于门槛值时,OFDI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则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在不同门槛值下OFDI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影响呈现先负向后正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区域内部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显著,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支持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通过测定Moran's I指数值发现,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变动趋势;政府科技支持、人力资本储备和对外开放度均可推动科技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基于中国2001—2020年280个地级市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和科技金融相结合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实施双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组合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双试点通过促进风险机构集聚、改善制度环境和发展金融科技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双试点存在协同创新效应,双试点比单一试点能更有效地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且对先行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城市和非东部地区的城市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本研究探索了政策组合的协同创新效应,为完善城市创新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熵权法对长三角地区江浙皖三省2010—2020年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数据予以权重体系构建,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对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江浙皖三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呈现协同发展,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安徽省与浙江和江苏两省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金融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协同水平。提出健全区域协作发展机制,加强三省自身优势推动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创新应该包括许多维度,如单纯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经营方式与理念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关系创新、公共关系及整合能力创新等。而且创新分成多个层次,从技术创新到企业创新,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组织学习和企业二元式创新理论,探讨成功创新经历对企业未来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000—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成功创新经历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后续专利申请数量。但是依据创新实质和创新幅度将创新分为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后,发现企业后续专利申请主要体现在利用式创新方面,不利于企业探索式创新。间接影响因素检验表明,企业间合作研发程度越高,成功创新经历越能够显著提升其后续创新质量,但是路径依赖越强的企业,其后续创新质量越差。从新的视角推进企业成功创新经历研究,就当前关于成功创新经历对后续创新绩效的影响悖论给出解释机制,同时对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I argue that 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studies can be considerably enhanced by including questions of ethics, both as an object of study and as an aspect of study. I approach this by first reviewing what we understand by ethics, secondly by speculating how two stylized opposing positions in innovation studies-radical epistemology and radical politics-might each treat the question of ethics, and finally by offering a position that is complementary to those whilst not attempting any resolution of their supposed dilemma.  相似文献   

16.
内生创新、本土创新与自主创新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学术界对内生创新、本土创新与自主创新三者之间模糊、混淆甚至是混乱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理论基础、内涵和内在联系等方面理清这三个概念.基于广泛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内生创新概念来源于内生增长理论,本土创新概念来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而自主创新概念则产生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践的客观要求;在内涵上,内生创新主要指R&D努力和知识存量,本土创新侧重于产业集聚或产业关联带来的技术外部性,自主创新侧重于国家的创新战略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影响;从内在联系上看,创新可理解为由企业层面的内生创新、区域与产业层面的本土创新和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而构成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官员晋升标尺,地方政府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并通过"有形之手"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存在策略互补型竞争,且竞争在2013-2018年、主官处于第二任期、东部地区的样本中更加明显.这表明,创新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之间新的竞争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创新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这种激励作用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机制检验结果则表明,政府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竞争会提高企业创新补贴、税收优惠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官员晋升标尺,地方政府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并通过"有形之手"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存在策略互补型竞争,且竞争在2013-2018年、主官处于第二任期、东部地区的样本中更加明显.这表明,创新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之间新的竞争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创新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这种激励作用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机制检验结果则表明,政府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竞争会提高企业创新补贴、税收优惠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以知识协同为途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谷歌、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综述对朴素式创新的概念定义、特征以及发展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进一步指出朴素式创新对中国企业创新模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