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薇 《发展研究》2013,(10):65-70
影子银行脱离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围,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形成了冲击.本文在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构成和特征进行阐述,分别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传导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膨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2006—2014年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采用FA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目标受影子银行影响的效果。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剧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降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的过快发展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不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不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此,应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注重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向利率中介指标倾斜。同时,调整准备金的统计口径,提高再贴现工具的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近期有关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这些文献表明,随着金融格局的变化,传统的货币理论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货币政策的制定思路,同时也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传导过程;货币当局更加注重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DNK-DSGE框架下引入了包含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部门,将影子银行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并探究了该中介体系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正向的利率冲击虽然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并降低了低风险企业的杠杆,却引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高风险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负向的利率冲击则恰好相反。影子银行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在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嘉明 《经济研究》2022,57(5):51-69
本文将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纳入DLM分析框架,探讨货币政策在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之间的传导机制,并利用1997—2019年银行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拓展至影子银行,探讨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对影子银行的传导渠道,并基于委托贷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表现为,通过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传导至资产端风险承担。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表明,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都是通过资本约束效应传导至影子银行,贷存比约束效应在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传导至影子银行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高蓓  陈晓东  李成 《经济研究》2020,55(4):53-69
货币政策调控能否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对经济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银行产权异质性决定的市场风险偏好,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在影子银行存在与否两种情形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当金融市场不存在影子银行时,股份制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性高于国有银行,主要源于两类银行的股东构成不同,高管任命和考核机制迥异;为了规避监管约束,金融市场催生出影子银行,隐性放松了银行贷款条件,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但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发展初期对贷款替代率较高,资金60%以上进入实体经济,对经济的边际贡献显著,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替代尤为突出。此时,影子银行虽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但也缓解了强硬政策\"一刀切\"迫使银行抽资断贷对经济的损伤;伴随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部分资金转向\"同业\",此时影子银行对经济的贡献降低,但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积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因此,与单一加强监管相比,持续深入的金融改革才是彻底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影子银行体系的SVAR模型来说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要强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存在着非对称性,最后根据相应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霍强  蒋冠 《经济论坛》2013,(12):89-94
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交互作用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范围、分类入手,对比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区别,阐述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平行关系和交互作用,总结这种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宏观政策变动的平滑缓释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交互作用本身具有脆弱性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机理.最后,从治理原则、监管策略、政策选择、政策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达到GDP的一半,因此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子银行具有特殊的信用创造功能,能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选取2008~2013年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在计量角度上对货币政策各层次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与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物价有较强烈冲击,同时对货币供应量有时滞性的长期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说明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必然带来影响,成为倒逼金融业实施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2—2012年相关数据作为变量指标,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造货币政策冲击下的贷款市场总体均衡模型,研究在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约束的条件下,银行最优信贷决策行为。分析发现,在垄断竞争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背景下,银行间在价格竞争方面表现出战略互补特征和由此带来的模仿效应。因而,当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要求时,银行业传导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是有效的,而当贷款市场中的银行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或存贷比要求时,信贷渠道则表现出无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0-2009年的中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及目前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的状况,本文认为货币当局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应该主要依靠公开市场手段,防止流动性泛滥;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侧重引导市场预期;进行窗口指导,调整产业结构;维持汇率稳定,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6年1月~2014年3月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以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碍主要集中在对M2指标有效性以及M2向利率、银行信贷、资产价格等中间变量的传导阶段;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中,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向最终目标传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王少平  李子奈 《经济研究》2004,39(7):9-17,114
本文运用协整以及弱外生和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实证 ,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结论为 :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 (协整 )依赖于时间趋势 ,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为M1,实际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需求和利率是关于协整向量的弱外生变量。基于上述结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为 :当前的货币政策重点应转向于防范通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并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实证角度剖析了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冲击,以及引起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使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经济与管理》2011,25(12):48-52
货币发行量对CPI变动具有负的影响。当前中国CPI居高不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货币增速超过CPI增速、货币政策对资产泡沫的估算和调节能力有限、通胀指标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外堵内疏"的策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8.
异质预期理论是近年学术界在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的新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诠释货币当局与微观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内涵。本文在梳理了异质预期理论以及公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存在溢出效应的公众学习模型,用以分析微观主体异质预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模型的结论为框架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它依赖于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文章通过2006—2016年期间的私营、国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对实际利率、新增信贷余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政府现阶段通过新增贷款余额CR制定货币政策要比利率更为有效,对政策效果的估计也比较准确;私营部门要比国有部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