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车组列车在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运行时存在闭塞分区长度及应答器容量不足导致限速、追踪间隔较大等问题。为减轻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对动车组运行速度及追踪间隔的影响,在阐述闭塞分区长度、应答器容量、列车追踪间隔等长大下坡道动车组运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车载监控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和安全冗余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不限速及限速的角度研究现有条件下动车组在长大下坡道运行的方式,研究结论为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动车组列车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铁路长大下坡道的列车制动问题涉及的专业范围较广,检算时所涉及的参数很多,各种参数在不同的条件下取值均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熟知和掌握各种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至关重要。在阐述铁路长大下坡道列车周期制动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缓解充风时间、制动空走时间、缓解增速时间、缓解留闸时间等制动检算的参数选取,并给出列车周期制动的检算流程,进一步采用实例进行验算,旨在为铁路运营及前期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发挥电阻制动效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大下坡道上重载列车利用空气制动机制动时,由于低速缓解产生缓解波自前向后逐渐传递,而车钩处瞬间加速度和瞬间拉力越来越大,易造成断钩事故,并使制动力下降。采用电阻制动可消除或减缓车钩处的拉拽力,避免断钩事故发生,并可解决副风缸充风不足问题,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应急条件下列车运输组织理论,提高铁路综合服务水平,针对突发事件造成高速铁路线路中断时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问题,以快速疏散滞留旅客为优化目标,将动车组车底运用数和旅客出行时间加以限制,构建高速铁路线路中断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针对模型特点设计模拟退火求解算法。运用模型和算法对某高速铁路线路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模型和算法可以在快速疏散滞留旅客的同时保证列车的虚糜度较低,有效解决高速铁路线路中断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问题,对铁路部门安全快速疏散旅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高速铁路成网后对动车组运用计划的影响,分析成网条件下的动车组运用计划,分步骤构建时空网络,以路径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动车组运用计划和检修计划等相关约束,建立动车组运用计划优化模型,选用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模型求解。以京沪、沪宁高速铁路数据为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比较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化结果,认为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能够较快地获取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供需潜力的影响,利用旅游市场供需潜力模型对东北地区3省旅游供需潜力的时空格局和市场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开通明显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市场供需潜力,而且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供需潜力优势较大,其他城市供需潜力"类真空"现象显著;高速铁路的开通加大了城市间供需潜力的差距,哈大、长珲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供需潜力的影响高于沈丹高速铁路,哈尔滨—四平、长春—珲春组成的"T"型廊道空间供需变化最为显著;高速铁路开通后,东北地区形成了旅游发展核心区、潜力区、边缘区相互交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明显提升了城市旅游可达性,对促进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速铁路网基本形成,长距离列车开行模式选择对于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高速铁路长距离列车的运输效益,充分考虑直达或中转客流需求、动车组运用与检修、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对长距离列车开行模式的影响,建立高速铁路长距离直达或中转换乘选择模型,并研究其求解。以2020年新增高速铁路长距离起讫点为对象,进行长距离直达或中转换乘选择的实例论证,提出兰州—青岛、北京—兰州、北京—银川等12个起迄点之间新增开行高速铁路长距离直达列车的规划设想。结果表明,应用长距离直达或中转换乘选择模型能够解决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长距离列车开行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部分区段能力紧张、运行图铺画难度大、动车组运用不够经济合理等是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旅客运输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运营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列车开行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以直达为主、换乘为辅的开行模式,同时逐步减少长途动车组列车数量,条件成熟时逐步以本线换乘为主。针对高速铁路部分区段存在能力紧张的问题,提出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小半径曲线及长大坡道地段铺设区间无缝线路,单元长轨不宜超过1500m,施工条件匠地段控制在1500m左右,焊好长轨的放置时间越短越好,以免换轨时撞轨量过大。锁定轨温要根据不同线路半径换算确定。  相似文献   

10.
列车运行调整属于大规模的组合优化问题,其约束条件多,求解复杂,而突发事件下运行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基于高速铁路采用的准移动闭塞制式,综合考虑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发车时间、停站时间、车站到发线数量以及追踪间隔时间等约束,以所有列车的总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突发事件下的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利用具有动态变化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分析表明:突发事件下的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及算法可以满足突发事件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的时效性要求;动态变化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具备较快的收敛速度与较强的局部挖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仅开行动车组情况下客运专线闭塞分区的设计原则,重点研究普速列车上线对客运专线区间闭塞分区长度的影响,首先确定普速列车采用的信号制式,提出普速列车采用四显示自动闭塞将使客运专线的闭塞分区长度大大增加,探讨较长的闭塞分区对运输效率的影响.最后,为了降低影响,提出缩短闭塞分区的措施,以及有普速列车情况下客运专线闭塞分区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将是中国铁路必然的发展方向,高速铁路在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运输组织上与常规铁路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军事运输组织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和适应,并在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调度指挥,安全保密等方面者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1月27日0时20分,经过近700名现场施工人员6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京沈高速铁路辽宁段开通运营前最后一次大型施工——京沈高速铁路引入沈阳枢纽按本格开通施工顺利完成。至此,京沈高速铁路辽宁段"四电"设备全部调整完毕,该段线路已正式具备开通条件。此次施工在沈阳枢纽,影响范围广,施工安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学者对高速铁路天窗设置与维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在开行动卧列车条件下的天窗模式、时长和时段,以及高速铁路天窗变化对维修作业的影响,进而运用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对天窗维修作业进行全流程解析,并从维修作业层面提出强化维修作业前的准备工作、优化长大桥梁与隧道作业组织、加强维修作业安全与应急管理、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装备的优化措施,从维修管理层面提出完善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与维修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高速铁路协同维修流程、逐步推行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策略、积极完善高速铁路维修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高速铁路噪声来源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噪声环境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针对噪声产生的根源和有关噪声控制技术,分别采取声源降噪措施、传播途径上降噪措施和受声点的防护措施来降低高速铁路产生噪声,以达到高速铁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高速铁路车站客运组织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存在的安全风险事件:拥挤踩踏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和大量旅客滞留车站,通过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高速铁路客运站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构建高速铁路客运站危险源辨识表,最后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对高速铁路客运站进行风险耦合分析,以成都东站为例进行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对于旅游业最直接的效率体现在创造"时空"效应,由此逐渐形成对旅游发展的旅游者效应和旅游经济效应。旅游流的流向、流量是旅游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的主要体现,旅游收入的高低是旅游经济发展成效高低的重要结果。通过分析我国22个省市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偏移变化过程与空间特征,以判断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流的导向性和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带动性;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研究高速铁路背景下铁路交通要素投入与旅游产出的效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铁路要素对国内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有导向作用,高速铁路对国内旅游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实际投入和旅游产出匹配度有待提高,尤其对人均旅游收入的影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受到对高集散效率需求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高速铁路枢纽采用直连快速路的单层级结构模式进行进出站交通组织。从高速铁路枢纽布局、交通集疏散设计目标及交通集疏散架构3个方面进行高速铁路枢纽交通集疏散设计分析。以珠西枢纽江门站为例,提出交通集散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构建单界面分层过滤的零干扰外围道路集散系统、公交优先的多层循环的管道化进出集散系统、多点分散的换乘便捷一体化的内部集散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优化后高架匝道机动车延误减少效果明显,设计方案可以为提高枢纽的集散效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