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2)
本文以2007~2014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地方政府政绩诉求对政府补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公司实际税负变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政绩诉求(财政盈余、相对GDP增长率和相对失业率)会显著影响公司的政府补助,且地方国有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更高;财政盈余对低额补助和高额补助的正向影响更大,相对GDP增长率(相对失业率)整体上对高额补助的负向(正向)影响更大;政府补助可以显著降低公司整体税负水平,且公司税负越高,政府补助降低税负的效应越大。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公司税负的降低主要来源于增值税税负的降低;地方国有公司税负的降低来源于税费支付和税费返还,而非国有公司税负的降低主要来源于税费返还。政府补助是地方政府帮助公司降低税负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如何通过科技与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掌握国际市场主动权的关键。基于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研究地方政绩诉求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政府研发补贴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及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地方政绩诉求对企业创新效率起显著抑制作用;②政府研发补贴在地方政绩诉求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创新氛围在地方政绩诉求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后半段中介路径起负中向调节作用,即在创新氛围较淡薄的情况下,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地方政绩诉求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还通过研发补贴间接影响企业创新效率;创新氛围调节地方政绩诉求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05—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产业集聚、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依赖及工业化水平差异,数字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应在一二线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城市的作用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线上化转型和工业生产方式集约化转型赋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在地方政府竞争作用下,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强化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地方政府创新竞争的作用不明显。各地应结合城市发展特点积极推进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赋能效应。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引起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空间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互补性,即一个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财政分权和对外开放度对相邻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官员交流与激励、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促进地方政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大资源消耗、环保等指标的权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09—2020年彭博数据库有ESG综合评分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通知发布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越大,上市公司ESG表现越好,即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ESG表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压力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提升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有企业、公司高管有政治关联、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多的情况下更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官员环保考核制度是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政绩考核与官员异地交流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发现,在中国式分权激励机制和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的背景下,激励机制的扭曲和考核体制的不完善诱发了地方官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而不规律的官员交流机制使得地方官员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流寇”特征,其短期化偏好进一步被强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进程中突出的公共服务短缺、资源诅咒陷阱与环境治理不足这三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印证了前述有关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技术经济》2018,(4):121-130
将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选取地方债务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了地方债务使用效率测评模型。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样本,检验地方债务使用效率测评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引入税收与引资竞争反映地方政府竞争强度,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债务使用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挖掘最优地方政府竞争程度与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债务使用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当地方政府竞争强度低于门限值时,地方政府竞争会提高债务使用效率;竞争高于门限值会造成地方债务使用效率损失;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竞争最优强度各不相同,其中东部地区最低,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最优强度相对更高;近年来地方债务使用效率呈逐步增长趋势,但是目前整体仍相对偏低,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8.
9.
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形势着眼新矛盾,与时俱进提出的新发展观。有了新的发展观,就有了明确组织路线,就需要新的政绩观,就需要新的政府官员考核标准与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以经济内容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及其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引起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陷入了巨大困境:一方面,财力面临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面临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在这种预算约束条件下,土地财政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多维绩效考核、中国式政府竞争与地方税收征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双重绩效考核下,晋升激励会使地方政府展开税收征管的"逐底竞争"还是"争优竞赛"?明确这一问题有助于绩效考核改革,提高居民福利。理论结果表明,如果相对于辖区居民对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偏好程度,绩效考核更看重经济增长,则晋升激励的加强会使地方政府放松税收征管,展开税收"逐底竞争",反之则使其展开税收"争优竞赛"。实证以地级市所辖县的个数度量县级官员的竞争程度,利用小河流长度作为其工具变量,探究了晋升激励对税收征管的影响。结果发现,市辖县的个数与税收征管力度为"U型"关系,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是相对更重要的考核指标。根据上述结论,政府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时需要考虑居民偏好,完善居民的监督和偏好反应机制,加强政府对居民偏好的回应,以提高辖区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竞争、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于整体经济转型来说,我国资本形成的主体机制仍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不相配合,地区之间以怎样的关系存在并进行相互影响,是资本形成总体格局演进合成的决定因素。我国资本形成的格局演变呈现出非国有经济投资规模扩张与市场性资本形成的制度空缺相对应的不对称的特殊局面。我国转型期地方政府同竞争引致了资本行政性形成过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对目前资本形成“囚徒困境”的求解的一个可行思路是推动区域竞合,以消减地方政府竞争的行政博奕倾向。实行资本形成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官员晋升标尺,地方政府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并通过"有形之手"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存在策略互补型竞争,且竞争在2013-2018年、主官处于第二任期、东部地区的样本中更加明显.这表明,创新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之间新的竞争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创新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这种激励作用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机制检验结果则表明,政府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竞争会提高企业创新补贴、税收优惠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官员晋升标尺,地方政府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并通过"有形之手"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存在策略互补型竞争,且竞争在2013-2018年、主官处于第二任期、东部地区的样本中更加明显.这表明,创新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之间新的竞争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创新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这种激励作用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机制检验结果则表明,政府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竞争会提高企业创新补贴、税收优惠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将城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匹配的基础上,本文就地方政府竞争下环境治理策略互动形式进行了检验,然后构建空间自滞后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雾霾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本地影响及其空间溢出影响,进一步从资源配置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和污染避难所效应三方面考察了雾霾治理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环保政绩考核的加入,地理邻近城市环境治理策略逐渐从“逐底竞争”转变为“模仿”形式,即邻近城市加强或放松治理,该城市也加强或放松治理强度,相对竞优模仿形式下雾霾治理更有助于促进本地、邻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不同区域、行业和所有制企业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加强雾霾治理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雾霾治理产生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不利于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此,本文提出完善雾霾联防联控机制、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地区增长目标、分税制和地方政府博弈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税制视角对地方债扩张这一现象加以解释.研究表明,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当前的税收制度扩大了地方政府发生短视或者经济出现不利冲击时政府债务扩张的程度.渠道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发生短视时,顺周期的增值税放松了地方财政约束并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程度,转移支付降低了地方借贷成本并提高了债务扩张程度;负向生产率冲击发生时,顺周期的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压力并放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此外,地区竞争放大了税制产生作用的强度.由此,可以通过增加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规范转移支付的获取和促进地区协作等方式限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