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师》2020,(2)
合宪性解释是从德国、美国等传入我国的宪法理论。在我国,合宪性解释引起了中国学者的积极研讨。文章主张合宪性解释的性质是法律解释,其在我国具有司法适用性:在宏观上,对立法权的谦抑和维护法秩序的统一以及将宪法与司法实际相结合,需要进行合宪性解释;在微观上,通过《宪法》的序言以及第67条和第126条,都可得出合宪性解释是具有司法适用性的。最后文章指出合宪性解释急需制度建设,以期推动合宪性解释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0,(1)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违背宪法。然而宪法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使其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力,从而难以保障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落实。而合宪性解释作为独立的法律解释方法,由法院在个案审判中进行适用,并且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互配合,从而促进解决宪法效力虚置的问题,使公民基本权利在个案审判中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池浩 《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28-229
德沃金的法律解释学说是本世纪重要的法律学说,其宪法的道德解释是不同于司法能动主义支持者解释路径,通过对原意主义批判和宪法道德解释证成两个方面对司法能动主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4.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的讨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合宪上,进而激起了行政法学界对于该行政条例的讨论.行政法原则与职业禁入有对应关系,规定的四类人的职业平等权应当得到保护,当其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时,有权获得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法与法律解释的方法,认为《合同法》第40条规范的性质是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通过体系上的考察并探求规范意旨得知第40条与第39条等其他条款并不矛盾,在明确以上两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条文得出我国对格式条款的内容进行审查的标准是公共秩序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并得出我国法律对格式条款的效力存在着三个层次的规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法律活动离不开法律解释,法律活动是一种语言活动.法律解释也是一种语言解释活动.法律解释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从西方语境中移植的法律解释目标理论在中国的语境中到底该如何理解并运用到司法个案的裁判之中,更是见仁见智.文章运用语境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司法场域中法律向现实转换时法律解释目标的探讨.并通过对中西语境中的法律解释目标的比较,试图给中国法官的司法判决结果的正当性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兴斌 《时代经贸》2009,(6):193-193
法律解释处于法律制定和法律适用的中介地位,因此,在理论上对法律解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并通过比较阐释我国法律结实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强世功 《开放时代》2009,(12):10-39
本文从中国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问题入手,提出了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新思路。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作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律、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并呼吁宪法学应当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原理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来说实施得比较好,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在树立宪法权威方面主要存在政策影响宪法的权威;法律抑制宪法的权威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公民的权利意识太淡、宪法司法适用机制欠缺、宪法本身的不完善、宪法监督机制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主要依靠完善现行宪法及其有关的法律、严格依宪办事、加强宪法的监督、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等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解释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宪法实施途径.当前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还处于模糊状态,完整的宪法解释程序缺位使宪法解释在我国如同"鸭子划水"而被束之高阁.完善宪法解释程序,使其适应实际需求以促进宪法解释活动的发展,实现其实效性,是促进我国宪法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环境权没有入宪,使得环境保护面临缺乏宪法保障,部门法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危机的问题,理想的途径就是推动环境权入宪。环境权入宪的法理基础决定着环境权是否能够进入宪法规范,而环境权入宪的规范路径分析则解决其条文设计的问题。文章将从环境权宪法规范不足的原因,环境权入宪的法理基础和环境权入宪的路径进行论证,达到推动环境权入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通说认为不动产登记其具有公信力,导致立法价值与法律条文逻辑不一致,经不起体系解释的推敲.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公信力主要体现在善意取得制度及不动产登记机构审查原则,通过对这些制度及原则相关法律条文的体系解释,研究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公信力价值取向与法律体系完整性的契合度,为现今 《物权法编》(草案)编纂提供一种价值及条文体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法律解释,其他国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指判案法官的个案解释。而我国的法律解释权是由国家机关来行使,由此分为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又分为检察解释和审判解释。检察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审判解释是指最高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适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取消医疗广告”难以逾越的若干法律“雷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继严 《经济师》2006,(5):72-72,74
文章认为,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我国国情,取消医疗广告在法理上和事实上不可行,因为它不合国情,难以逾越若干法律“雷区”:有违反宪法、侵犯有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嫌疑;缺乏法律依据,违反其他相关法律的精神;“监管难”的虚假违法广告种类众多,“取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朝令夕改”,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实信用原则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法律原则。该原则通过对市场主体的指导作用,通过法官弥补法律漏洞、解释法律、修政法律等途径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的人权事业和宪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今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该条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它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海涛 《经济论坛》2006,(8):133-134
一、纳税人权利概念的界定及特征(一)纳税人权利的概念关于纳税人权利,学界的表述不尽一致。有的认为,纳税人权利即纳税人的基本权利,是指纳税人享有以宪法为基础,仅在税款的征收与使用符合宪法规定的原则的条件下,才具有承担纳税义务的权利。有的学者认为,纳税人权利即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时应当得到的法律对其利益的确认、保障和尊重。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人权利可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一是它由法律所规定;二是它必须受到法律保护;三是它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相联结;四是它与义务密切联系。还有的学者认为,纳税人权利,可以从广义和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保留原则的“阶层化保留”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关法律保留原则的规定在宪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规范中都有规定,同时在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也有关于法律保留原则的规定,对于中国有关法律保留原则的法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中国有关法律保留原则采用的是侵害保留、有的认为是全面保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研究方法造成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公序良俗"原则等概括性条款的适用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法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其适用与作为法学方法的法律解释相联系。在概括性条款的适用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交锋,而这种紧张关系实际上是由法律解释的自身的局限造成的。既有的法律解释的顺位并非一种强行适用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实际上并没有绝对必然的优先顺位。在需要进行法律解释的场域中,结果往往在解释之前就已经形成,而法律解释所扮演的角色是在法律事实与结果之间搭建一座联结的桥梁,使判决的结果具有合理性,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增加判决方案的可接受性,而这种可接受性是以实现法律的社会价值为鹄的。因此,对于概括性条款的法律解释应当建立在对于法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之上,从时空的角度去认识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效果的差异性,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进行取舍,寻求最符合当下社会利益的判决结论,从而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9)
合理期待原则突破传统的疑义解释原则,作为保险合同解释的一种救济方法逐渐被各国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所适用。其所承载的公平正义原则是解决保险各方当事人利益冲突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保险法》并未对此作出规定。然而在保险实务中,法院以合理期待原则裁判的案件和律师以合理期待原则辩护的案件都大量存在,文章对被保险人合理期待原则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用立法形式将合理期待原则转化为保障期待主体利益的兜底性条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