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2002—2020年62个世界主要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网发展指数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考察数字经济对世界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效应,并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劳动力成本变化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差异显著推动了国际贸易格局发生调整。从空间异质性看,互联网推广和应用下的网络链接效应对不同经济板块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促进了以贸易结构性调整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从时间异质性看,2009—2020年的数字化效应高于2002—2008年,人力资本结构对贸易的影响与互联网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吕大国  耿强  简泽  卢任 《经济研究》2019,54(2):36-53
为什么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本文以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规模差异(集聚力)和劳动力成本差异(分散力)的理论模型,对忽视分散力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和生产率差距扩大的原因,但导致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分类集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而非市场规模差异。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生产率企业首先向外迁移,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东部地区的高生产率企业也会向外迁移,生产率差距将开始缩小。随后,本文使用大规模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历经三十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制造存在"大而不强"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快速赶超的挑战,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已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由之路。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应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制造生态环境;培育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外部氛围;重塑"工匠精神",打造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勇于创新转型,潜心打造优质产品;全面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打造自主品牌,成为新价值链的创建者与掌控者;提升国人对自主品牌的信心,营造以用国货为荣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创新发展是国家及区域间竞争的主要决定因素,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属性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结合2005—2015年互联网及创新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关联及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1)互联网可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网络高效分工下的多重正反馈循环机制,属于新经济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的新路径;(2)中国省域互联网的发展已形成明显的"沿海—内陆"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非收敛性特征和多重轴—辐结构,区域间"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3)在同时考虑地理近邻、地理距离和经济空间三类空间权重下,互联网变量和其空间滞后项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相较地理维度的权重,经济维度权重的互联网作用系数值相对更高。经过测算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后,发现互联网的区域反馈效应相对较低,即说明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有较明显的推动效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的机制。结果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可以通过成本和人力资本的中介促进制造企业创新,即互联网能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治理成本,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拓展性分析中,制造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传统公司治理方式显著负向调节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从降低成本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方面,解释互联网如何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为解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机制的“黑箱”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8,(1):35-49
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事实,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多部门DSGE模型,模型包括房地产和非房地产部门,同时嵌入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和支出结构。通过这一模型本文分析了房价影响GDP的作用渠道和机制。我们发现,外部冲击带来的房价变动,导致了房地产部门投资和土地价格的波动,而土地价格的波动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偏向,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又会对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冲击,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作用下,这一冲击进一步放大,最终导致了总投资和GDP的剧烈波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联结了房价变动与地方政府的收入,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偏向和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了房价对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使得房地产部门成为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贸易成本与国内产业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目前的产业地理是在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同时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以贸易成本为核心变量,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了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对国内产业地理的影响。通过拓展Krugman and Livas(1996)的两国三地区模型,设定国内两地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形讨论国内外贸易成本对国内产业地理的作用,并以后者模拟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外部市场不对称的情形;通过数据模拟呈现内外贸易成本、市场规模与产业空间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将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区位、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宽带中国”战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第三,在东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