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玲  汪洋 《当代财经》2021,(2):27-37
财政透明和预算管理是现代财政改革关注的重点.2015年起实施的《预算法》是否提升了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对预决算收入偏离的影响如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利用2010-2018年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评估在财政透明度不同地区的《预算法》对预决算收入偏离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分析预算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高财政透明度的地区,低透明度地区的预决算收入偏离度更大,且在西部地区体现得更加明显;《预算法》的实施有助于缩小预决算收入的偏离,且对税收收入预决算偏离的改善效应明显,非税收收入则不显著;基于不同的预算环境,《预算法》对偏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环境会扩大预决算收入的偏离,监管环境起抑制作用,执行环境则有双重影响.为此,应当按照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细化预算管理,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并注重区域差异,改善预算环境,完善联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支出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可称之为支出预算偏离,其大小直接关系到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果。预算最大化理论指出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这会导致预算支出大于决算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则便利了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的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分权是导致支出预算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1994—2017年全省层面和市县加总层面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本文发现,财政支出分权程度越高,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也越大。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财政支出分权对预算偏离影响的程度。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有效降低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政府支出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可称之为支出预算偏离,其大小直接关系到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果。预算最大化理论指出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这会导致预算支出大于决算支出,而财政支出分权则便利了地方政府追求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的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分权是导致支出预算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1994—2017年全省层面和市县加总层面的财政预决算数据,本文发现,财政支出分权程度越高,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也越大。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财政支出分权对预算偏离影响的程度。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有效降低政府支出预算偏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追求常常伴随着突破财政预算约束的冲动.当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控制和集中程度提高时,地方经济发展和突破预算约束的两方面冲动也随之增强,其重要表现就是财政支出预算偏离程度扩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进行的撤县设区改革,在优化了政府间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也强化了地级市政府对辖区内财政资源的集中程度,由此会对地方财政预算偏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撤县设区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财政资源集中对地级市支出预算偏离的影响效果,发现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财政透明度的增加有利于抑制支出预算偏离行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地方财政体制变动对地方预算行为的影响,也有助于阐明推进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治化建设、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本级备部门及直属单位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加强政府责任,增强预算执行报告和其他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财政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昶 《当代财经》2021,(2):38-48
我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长期存在系统性的预决算偏离问题,这会导致政府预算的法治性、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约束力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大对政府性基金收入预决算偏离度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之策.利用2010-2017年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性基金收入预决算的偏离度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存在系统性超收问题;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晋升激励下追求GDP高速增长,并策略性地低估GDP预期增长目标,这为政府性基金预算超收打下了经济基础;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动机和策略性行为是政府性基金收入预决算偏离过大的深层次体制成因.因此,在提高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的同时,既要从预算技术层面入手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更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彻底解决政府性基金收入预决算偏离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财政分权缺乏"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约束,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最大化,试图通过学校合并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是地方断章取义执行中央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以中国31个省2001-2010年的面板模型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合并中小学力度越大,学校数越少,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越低。纠正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布局调整的行为扭曲,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改进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明文和程序约束。  相似文献   

8.
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法制化建设,抑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膨胀,是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背景下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大问题。以1999—2017年各地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通过立法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能力能否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形成有效制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抑制地方政府预算支出和决算支出规模,使预算支出和决算支出平均下降约8%,且其效应在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后进一步强化;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政府支出规模的抑制作用在财政分权程度更高或者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更强的地区更大;对机制的研究表明,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削减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支出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因此,为发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对政府支出规模的抑制作用,应扩大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权力和监督范围,加强对重点财政支出的监督力度,不断推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预算单位在对各项费用支出按国家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的同时,有必要对费用支出再按照单位部门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并编制《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表》,以利人大、审计、财政部门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和监督,从而彻底解决政府支出"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其治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探究国家审计如何影响城投债风险溢价以及相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显著降低城投债风险溢价水平,这种监督效应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越高时,即当地方政府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城投债发行主体行政级别较低或为新增债务融资时越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独立性越高,或者审计环境越好时,国家审计的债务治理效应越强。因此,应该加强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机制中的作用,并从根源上识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有效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