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炳念  王小雪  樊茜 《金融评论》2023,(1):103-121+124
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是目前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担忧之一。本文利用2015~2020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月度数据考察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以MLF为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导致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过度承担,反而显著抑制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说明目前我国稳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是适度的,但SLF和PSL却没有这一效果。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文章以LPR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并且在排除其他政策和冲击影响之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最后从市场经营环境、监管压力和风险管理等角度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渠道。本文首次从银行系统性风险角度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后果,这有助于回应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担忧和质疑,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变迁与多元化发展进程,并在学术镜鉴与政策应用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展望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未来实践方式.研究发现:第一,"大缓和"时期,货币政策更多关注"总量"问题,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基本能够满足宏观经济调控需求,"新共识"框架成为主流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相继暴露,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需求日渐明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陆续步入政策前台.第三,新形势下,货币政策当局应该在互补机制、使用频率和操作风险等方面探索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发展,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对资本市场发展所引起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货币当局有效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提高货币传导效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的杠杆率逐步攀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经济结构性失衡以及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债务风险加大.以总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的修复手段难以实施.因此,必须转变导向,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  相似文献   

5.
陈婉 《环境经济》2023,(3):42-43
兔年伊始,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迎新政策。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官方发布消息称,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与货币政策协同优势,以助力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文章利用新三板企业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信贷引导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减弱了小微企业对定向降准政策的信贷依赖,这主要表现为金融科技通过改变银行负债结构和风险承担而减少了银行信贷供给,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冲击效应存在异质性,上述效应在内部现金流较少或者处于成长期的小微企业中尤为明显。在金融资源充裕的条件下,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调控效果的削弱作用更加显著。在金融发展不足的情形下,金融科技更易减弱小微企业对定向降准政策的依赖。文章的研究为加强金融科技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深度融合以优化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必然带来影响,成为倒逼金融业实施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2—2012年相关数据作为变量指标,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华伟 《经济师》2023,(4):113-114+13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政府在不断升级宏观政策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与以往的传统调控方式不同,现如今的经济调控手段更重视精准直达。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避免大水漫灌式全面的宽松货币政策,以防止金融系统流动性过剩的发生,而是要用定向调控方式去弥补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引导信贷结构的优化与结构性调整。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作用,不仅要关注政策的目标,也要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以及约束机制,更好地实现精准导向,同时也要与其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以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对微观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非对称效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1998-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立场转向紧缩,企业风险承担会显著下降,且紧缩性数量型和价格型操作工具对企业风险承担都具有负向调整效果;企业非对称效应明显存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耐用品生产企业的政策反应更为敏感;产业间非对称效应表现为货币政策立场转为紧缩时产业间企业风险承担的反应方向和深度各异,其中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风险承担下降幅度相当并在所有产业中下降幅度最大;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下降幅度较小;而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会上升。因此,及时建立企业风险承担的检测、评估体系,有效识别企业和产业非对称性效应引致的偏向性影响,同时保持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审慎性,才能实现经济"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10.
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其原因既在于传导主体行为的被动性 ,又因为传导工具的无效性。以信贷途径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低效性的根源。要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 ,利率的中介指标的作用必须有效的发挥 ,利率市场化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对比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共同进行传导 ,同时信贷传导途径仅作为传统利率传导途径的增强机制、补充机制 ,并不成为主机制。然而在我国 ,信贷传导途径表现特别突出。信贷传导途径主体之间的博奕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低效性。既然我国信贷传导途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 ,那么信贷传导途径的任何“瑕疵”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其传导主体之间的博奕性主要体现在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难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商业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实施放贷行为。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新贷款的可获得率和旧贷款的偿还率。由于我国这两项比率都不高 ,因此对扩张性货币政策 ,信贷...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央行新创设了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常备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负外部性产业与为之提供针对性信贷的垄断竞争银行部门,本文对两类数量型和两类价格型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稳定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和数值模拟分析,四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外生冲击均有效,且主要通过定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而起到信贷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基于改进的政策前沿曲线评判框架,本文发现,非对称地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更能兼顾经济稳定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美国实施国民经济调节的两大经济手段,由于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较短,运用起来较灵活,公众心理承受力也较大,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因此,近年来美国政府更加偏重于以货币政策作为反周期手段。通过对美国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一般性的规律,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货币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充分就业,维持产品价格平稳不变,经济持续均衡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维护金融平稳发展.文章基于货币政策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运营和管理风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从筹资、投资、运营和管理风险等方面提出企业应对扩张的货币政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到广泛关注,催生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成为研究热点.学术界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缺乏理论模型研究,而实证研究集中在银行、贷款等微观层面,极个别考虑了银行业宏观层面,但缺乏中观层面的结构视角分析.本文构建的资产组合理论框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两种途径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分产业、分行业、分省、分机构的逐步回归和可变系数回归等实证分析,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的存在,并测出了分产业、分行业、分省、分机构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我国将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方式和路径,即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一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信贷渠道理论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理论之一,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信贷渠道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认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是有效的且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十年来首次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8.
李雪  冯政 《财经科学》2015,(9):25-34
本文利用1999-2014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倾向于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且宽松政策持续时间越长,企业选择承担风险越多;股权集中度较高、成长机会较好的企业,为了避免遭受破产风险、维护公司长期稳定与发展,都倾向于承担较低的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与房地产企业中提高企业风险承担的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文章从商业银行的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生态的影响机理。理论层面,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制度供给、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相互关联,货币政策则通过资产价格或估值机制、收入及现金流机制、追求收益机制、杠杆调整机制、道德风险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实证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的数理模型,选取国有和股份制两类共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增加、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反之则反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敏感,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金融生态更敏感。因此,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0.
孔曙东  梅气 《经济师》2001,(10):12-13
1997年以后 ,为了制止通货紧缩 ,我国实施以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存在着一些阻碍货币供应量扩张的结构性因素 ,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 ,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