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前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必须面临的现实情况,必须进一步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格局演变状态,探索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选择不同样本数据(省级粮食产量、消费量),通过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稻谷、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进行测算,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3种作物的生产和消费重心运行轨迹进行描绘并对其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耦合性进行测算。[结果]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在不断下降,空间布局和粮食利益矛盾进一步加深,区域利益矛盾激化,给新时期粮食储备、粮食调配、粮食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带来挑战。[结论]需要各区域主体明确责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省际合作,建立区域粮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粮食的合理配置,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粮食生产波动的本质是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波动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粮食总产波动对单产波动最敏感,对三大作物中的水稻波动最敏感。根据波动特征,粮食总产的短期波动可分为4个阶段。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异。[结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需要警惕国内外粮食市场异常变动;粮食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粮食总产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防范粮食生产超常波动,首先要防范水稻生产超常波动;粮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1)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2)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3)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4)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蔓延,引发全球粮食市场异常波动以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疫情对后期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有可能进一步升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充分释放流动性,国际投机资本若炒作农产品市场,爆发类似2008年粮食危机的风险将越来越高。分析表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总体上可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升级的挑战,但大豆等农产品进口需防控国际市场波动风险。本文认为,要高度重视全球粮食市场波动的可能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强监测、及早谋划,系统应对、综合施策。包括:有效管控输入性不稳定预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干扰和冲击;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风险治理体系;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强化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加强国际粮食安全、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14年)人均粮食变化数据构建模型,联合系统聚类,构造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分区,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耕地地力OLS模型进行空间。[结果]15年间巴州各县人均粮食产量整体上升中存在两次明显波动,其中2007年各县平均降幅38.29%;尉犁县、库尔勒市其人口与粮食缺口矛盾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大,2007以后巴州边缘县域释放人均粮食产量升高的信号。[结论]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是巴州1999~2007年期间人均粮食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而人口状况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幅的限制因素;2007~2014年,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不再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巴州地区高等级耕地地力变化对人均粮食变化影响较大,8等地每增加1%,人均粮食增加176.10kg;中等、一般等级每增加1%,人均粮食减少67~488kg。  相似文献   

6.
[目的]耕地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形式,这也造成耕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此背景下,农用化学品投入也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的风险,加剧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压力。然而,目前研究还鲜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缺乏对粮食耕作面积与相应农用化学品投入间时空协同关系的分析。[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9年省级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化肥、农药、地膜和农用柴油)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粮食耕作面积和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时空协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9年中国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重心整体向西北或西部移动,其中地膜投入重心移动速度最快,重心迁移速度大小依次为:地膜(11.16 km/年)>农用化肥(5.95 km/年)>粮食耕作面积(5.18 km/年)>农药(4.01 km/年)>农用柴油(3.67 km/年);全国粮食耕作面积与地膜、化肥、农药、柴油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结论]随着粮食耕...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粮食安全内涵不仅包括数量方面,还包括营养健康安全,保障居民营养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时代内涵。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研究,建立营养—消费—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引导居民合理健康消费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营养消费状况,然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视角,引入标准人消费系数这一概念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已达到高营养目标,但目前农村居民仅达到低营养目标水平,相当于21世纪初的城镇消费水平;考虑人口结构因素,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分别为4.8亿t和5.6亿t,比没有考虑人口结构变化时分别减少8700万t和2 600万t。[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宣传普及营养健康消费知识,引导居民合理膳食;(2)关注人口结构变动,及时调整粮食安全调控机制;(3)优化食品工业的产业机构升级,提高饲料粮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与自给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系统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和世界人口大国玉米自给率水平,提出未来我国玉米自给率目标及实现路径,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2017年我国玉米及小麦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进出口系列数据、2010—2017年世界人口大国玉米生产与进出口系列数据、我国玉米主产区及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数据、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数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示范田最高单位面积产量、未来我国玉米等主要粮食消费需求等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和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结果]玉米是我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自给率水平最高、生产优势最为明显、增产潜力和消费需求增长空间最大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大国保持玉米自给。[结论]我国玉米生产具有相对优势,具有很大的降本增产潜力,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要素,应将玉米与水稻和小麦予同样重要地位,继续保持目前95%以上的自给率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 粮食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的安全状况有一系列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生产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本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算,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中,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即价格风险,粮食经营者为了避免价格的波动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会寻找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的交易方式和场所,而粮食期货不仅可以大大改变当前我国粮食不能规避价格风险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粮价波动原因分析粮食是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不同。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但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而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即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是刚性且基本稳定的,价格自由变化,需求都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分析,探讨其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通过引入距离分量对2006、2015年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评价虚拟水贸易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更加频繁,整体表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但输出省份的范围呈萎缩状态,部分输出区已转变为输入区,有近50%的输出省份虚拟水输出量大幅下降,虚拟水输出有进一步向黑龙江等产粮大省集中的趋势;水资源并非是影响虚拟水贸易最关键的因素,耕地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虚拟水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15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层面上共形成276亿m3的节水量,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836 6万亿元,但虚拟水的输出使输出区水资源压力指数由0.84(假设输出区粮食虚拟水输出为0)上升到1.20,地区生产总值由42.675 9万亿元(假设用于输出的粮食虚拟水全部转变为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减少到28.597 4万亿元。[结论]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尺度上有节水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对输出区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输出区存在将粮食生产用水转变为其他高收益产业用水的可能,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粮食主产区产量差异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及分析云南省四大粮食主产区2006~2015年的历年粮食产量,探讨粮食产量发展的趋势,以期为云南省粮食生产政策制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法,对云南省四大粮食主产区(曲靖、昭通、红河及大理)2006~2015年的粮食产量展开调查,以此为基础,计算并研究各产区粮食产量年际增幅和历年地区间产量差异。[结果]2006年曲靖、昭通、红河、大理的粮食产量分别为:20.5亿、26.97亿、25.8亿、25.59亿kg;2015年曲靖、昭通、红河、大理的粮食产量分别增长为:33.45亿、45.13亿、36.73亿、35.13亿kg;昭通粮食产量整体涨幅最大,大理涨幅最小。2006年和2007年,4个产区粮食产量:昭通红河大理曲靖。2008年和2009年,4个产区粮食产量:昭通大理红河曲靖。2010年,4个产区粮食产量:昭通红河曲靖大理。2011年,4个产区粮食产量:昭通大理红河曲靖。2012年之后,4个产区粮食产量:昭通红河大理曲靖。曲靖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的粮食产量年际增幅达到11.4%和15.3%,远高于2006~2007年的0.7%。昭通和红河2011~2012年的粮食产量年际增幅远高于其他年份。大理的粮食产量年际最高增幅出现在2010~2011年,达到23.8%,其在2009~2010年出现粮食产量的负增长。10年间曲靖的历年粮食产量均低于昭通和红河,除2010年略高于大理外,其他9年也是低于大理的。昭通的粮食产量连年高于其他3地,近年来这种差距还有增大的趋势。红河与大理的历年粮食产量差异有正有负,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产量低于大理,其他年份均高于大理。[结论]2006~2015年的10年间,云南省四大粮食主产区(曲靖、昭通、红河、大理)的粮食产量总体表现为连续增加的态势,仅在个别地方的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粮食产量年际增幅差异较大,但总体均呈现为产量增加的趋势;历年粮食产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昭通的粮食产量连年高于其他3地,近年来这种差距还表现为增大的趋势。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广,各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现代化高产农业技术的推行,云南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必定还会增加,会进一步促进整个云南省粮食产量的增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节粮减损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分析了粮食产后损失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经过农户阶段性储藏、企业储存储、物流运输和加工转化等产业链环节,导致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加工产业链发育程度低、粮食价格改革滞后、地方政府责任不清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改善仓储物流设施,引导企业适度加工、促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理顺粮食价格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贡献因素,为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基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两个视角,对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23个县域尺度的粮食增产因素进行分解。[结果]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贡献量的1/3; 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结论]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今后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发展精准农业、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才是保障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梳理了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指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从4个方面阐述了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一是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二是改善了生产装备条件,三是促进了关键技术落实,四是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最后,提出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地点建议:一要稳定收入补贴,二要强化技术补贴,三要探索机制补贴,四要建立大县大户补贴。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九连增”主要因素贡献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我国粮食近9年来连续增产(以下简称:粮食“九连增”)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对粮食、三大主粮及其它杂粮增产率,粮食总产趋势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方面因素在粮食“九连增”过程中的贡献率大小.研究发现:粮食“九连增”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大幅增加;单产和播种面积这两方面因素在三大主粮的增产过程中贡献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它杂粮的增产中单产增产贡献率较大.“九连增”期间,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对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作用显著;而农业生产促进性补贴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用明显.笔者认为继续加大各类直接或间接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防控市场风险,保障粮农利益.  相似文献   

19.
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是符合我国农业国情的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确定农户种粮适度规模对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户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株洲市辖区为例,文章利用随机调查法获取了15个村84个种粮户、利用案例调查法获取了7个种粮大户2013年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种粮投入、产出的结构、水平,在保证农户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确定了:(1)现实条件下的种粮适度规模,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人均需各经营2.13hm~2、1.73hm~2单季稻或者1.04hm~2、0.94hm~2双季稻,种粮大户人均经营6.02hm~2单季稻或3.06hm~2双季稻;(2)在有土地流转费、有政府粮食补贴的假设条件下,按照株洲市标准农作制度"早稻-晚稻-油菜"从事双季稻生产,则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及种粮大户人均经营的适度规模分别为1.01hm~2、0.91hm~2及2.92hm~2;(3)存在(2)的假设、不再有兼业收入且进行农地整治,则人均需经营2.23hm~2双季稻可获得预期收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农地整治、加强土地权属的调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发放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农户土地双向流转提供信息等措施建议促进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