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广西而言是一个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机.广西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于提升广西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提高广西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最终实现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提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路,以期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升级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方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71%。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分布来看,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年来虽然东部地区受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着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但短时期内由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配套、技术熟练工人等方面承接大规模转移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何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及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同样具有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我们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改善加工贸易投资环境,加强引进和培养加工贸易人才,做好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承接工作.  相似文献   

4.
《商》2015,(44)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成本持续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部分产业在东部地区失去比较优势,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在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工资上涨对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作为与东部地区比邻的中部重要省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源、区住条件、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加工贸易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证实发展加工贸易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承接产业平台,大力优化服务环境,为实现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日益显现,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甚至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诸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产业调整格局中,中西部凭借着其自身的优势,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回流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又加快了劳动力的回流速度。因此,要在机制、政策、投资环境上完善产业转移承接的配套措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安置、保障,利用好其技术优势对于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既是引导也是促使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形成梯度转移。梧州作为广西最靠近珠三角的城市,要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尽快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中美经贸摩擦和周边国家产业竞争加剧,加之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中国+1”转变,我国部分企业正在加快向东南亚转移。当前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劳动力素质、矿产资源等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承接产业转移大有可为,但也存在产业承接导向不明确、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问题,面临综合成本优势较弱、产业配套不够完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产业西移与人口东移相向而行、环境保护要求与东部转出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挑战。建议加强区域间产业转移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回流集聚,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侯冰清 《现代商业》2014,(1):144-14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商丘市作为中西部东向对接东部地区的"桥头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分析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困难,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六个方面的对策,给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性、资源性和承接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巧 《中国市场》2011,(36):22-24,28
目前处于我国产业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向产业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人口大省,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文章结合目前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承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受佥融危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中国国内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和选择,给新疆加工贸易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疆加工贸易应立足于现实,发挥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培养高素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6):210-211
随着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的快速稳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成本存在巨大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头强劲。因此,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安徽省有着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促进中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并结合地区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孙浩进 《中国市场》2014,(15):4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分析中西部与东部在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加工贸易发展状况,进而阐述运输成本、产业配套能力、物流效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是制约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承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新兴服务外包产业和发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是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湖北作为中部大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探讨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并基于全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对承接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挥关联效应;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等促进湖北省产业承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靓 《北方经贸》2005,(1):20-21
产业集群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东部产业集群效应使东部地区强化了“后天优势” ,阻碍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 ,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形成了重要挑战。东部地区利用西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及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 ,使中西部地区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发展经济的难度加大了。  相似文献   

19.
湖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为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出发,立足湖南省情,分析了湖南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思路,为实现湖南经济的"弯道超车"及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结合泛珠三角洲经济圈崛起的背景,分析了泛珠区域合作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意义、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可能性,指出西部地区应当抓住良好发展机遇,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外溢的资金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的增长方式,从而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