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有目共睹,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挑战。在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应用也不断地运行,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不断与民生的各种需求相对应。本文从齐齐哈尔市信息服务实际出发,主要从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物流三方面展开应用研究,在分析与查找原因之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商》2016,(13)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当今物联网、BIM、大数据、云计算等全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物尽其用,是能否实现社区管理运营智慧化,乃至智慧城市这个宏伟目标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BIM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图为智慧社区建设寻找一条运行顺畅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智慧社区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中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和智慧社区建设,将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绿色发展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智能建设、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 文章从利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来扩大绿色产业,协同各方面发展研究,提出创建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信息共享与管理策略和创建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绿色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武汉市作为国内首个也是世界目前唯一向全球公开招标并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城市,认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建设和支撑性产业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转化应用。先后被授予"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中国智慧城市突出贡献奖"、"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等荣誉。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武汉的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模式也逐渐被国内外各地区所接受和认同。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战略意义,然后对丹东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最后对智慧丹东如何建设提出建议,以推动智慧丹东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是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文章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时代背景,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中,通过现有城镇空间结构在功能、层次和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城市运行的巨大影响为契机,指出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生态和智慧型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国设立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涉及90个地县级城市,这可以看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次准自然实验。鉴于此,通过构造2006-2015年智慧城市试点和其他非智慧城市试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使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结论。为了更好的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和"内涵式"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实现智慧整合,消除分治的"信息孤岛";依托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明确权限,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需求的多元,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智慧是人类文明前进的灯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化与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城市运行、管理、建设、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渐行渐近.现在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智慧城市”近两年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而智慧城市中的智慧社区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热点,它将极大的丰富便利人们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楼耸立,城市社区规模逐渐庞大.建立O2O的线上、线下新型服务模式将成为智慧社区的着力点,为每家每户分配一个账号,以实名制用户的方式登录系统,完善个人及家庭资料后,建立以兴趣爱好、岗位特长、需求属性等双向沟通、信息互动为主要模式的社交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从纯上门单向走访到网络平台上双向互访的转变,使社区服务更加精细化,社区管理更加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信息资源共享正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信息化基础、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环境和智慧保障五个维度来构建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模型。以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和部分领先的国内智慧城市为例尝试评估其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找到四个主成分:善治主成分、环境主成分、民生主成分和创新主成分,并在信息资源共享云平台、信息资源商业化和数据开放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30日,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届信博会以"信息引领未来"为主题,分为行业应用、公用技术和智慧城市三部分,行业应用部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展示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公用技术部分主要包含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部分,根据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及组成,展示了智能终端、电子商务、数字家庭、3D打印等。其中,智慧城市部分以其新颖的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了当天最大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渐行渐近。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城市管理和建设成为一种趋势,制度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也越来越成熟,全球超过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已开展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梳理,介绍当前智慧城市的基本战略和评价体系,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智慧旅游是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诞生的,是服务于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重要平台。智慧旅游的主要核心技术集中于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发展智慧旅游有利于应对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还可以整合旅游行业产业链,改善经营模式,建立旅游管理的创新平台,带动智慧城市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为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应加强对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利用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多种形式,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创新智慧旅游的系统及平台,加强对数据的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广泛,从而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推动了我国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来不断创新人才信息服务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进而解决我国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当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但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却低于预期。抛开时间因素不谈,参差不齐的智慧城市生态现状依然被摆在了眼前:创新不足、低效率重复建设、数据信息碎片化等。深入了解智慧城市发展之"痛",才能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建设大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角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厘清了数字城市及智慧城市的关系;分析了面向服务对象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作为规划者、引导者、协调者、监管者、服务者的角色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基础,建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章选取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的四个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对济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的基础上,定义智慧城市,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强大的互联网、物联网、交通网和电信网等多网络组合的支撑下,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完成城市向更高阶段的转型和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具备以人为本,合理利益分配;全面升级的智能物联;高度协同以及内生发展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