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型,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和空间载体,我国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冲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调整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长期被推崇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质疑.因此,可以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通过新一代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及其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育,让城市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推动都市经济圈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及其涵义,阐述了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一般规律,着重分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及其自我强化机制,探讨了路径依赖效应的破解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路径应是先进行从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的产业内升级,在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积累较丰富后,再转移至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间升级。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及其涵义,阐述了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一般规律,着重分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及其自我强化机制,探讨了路径依赖效应的破解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路径应是先进行从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的产业内升级,在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积累较丰富后,再转移至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间升级.  相似文献   

4.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升级,还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服务业需求、创造第三产业岗位等路径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采用2006—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和存量密度的提高均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服务业需求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存在区域、时间和城市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在2013年后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对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的影响比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更大。应继续大力扶持和发展机器人产业,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人力资本提升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产业转移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类别概念,并建构了产业转移测度原理和方法。依照该方法,以八大区域为空间体系,分别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相对规模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转移始终存在,集聚性转移与扩散性转移并存,且有阶段性转换,过程复杂;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有明显差异;影响中国制造业转移差异性和复杂性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规模、区域间空间关系与经济联系、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要素结构与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均衡态是中国城市化进行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城市化健康、有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分析,文章得出中国城市化的"非均衡"突显、"城市病"的出现以及农村"空壳化"问题的显露是"均衡型城市化"的现实动因,基于这些动因的分析,文章进一步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及城市化模式抉择的形势下,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寻找最佳城市规模、实行农村"就地城市化"和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实现均衡型城市化的现实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内部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资源错配是阻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构建的测算模型并使用我国2006~2015年省级层面数据,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引致制造业总体TFP年均损失3.25%,其中资本错配导致制造业总体TFP年均损失0.53%,劳动错配导致TFP年均损失为2.25%,即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资源错配主要由劳动错配导致。总体资源错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资本错配在2012年之后逐年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39.69%的过度劳动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存在44.44%的劳动力投入缺口和8.69%的资本投入过度,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纠正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资源错配,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得以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大幅度上升,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西部低层次,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努力实现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到劳动·技术密集型、劳动,知识密集型转换,加大开放力度、开发人力资源、争取倾斜性产业政策等是实现西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效应——基于产业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二者都是一国经济实现与世界接轨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大产业,从贸易总量、绩效与结构三个角度定量检验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结论显示,中国两大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分别能够带动国内同行业对外贸易的增长,对中国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对外投资的主导产业,但是也不能忽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如何升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企业互动是否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路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选择从网络结构视角切入,构筑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嵌入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模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嵌入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密度、网络中介性与网络凝聚性这三个指标上.在此分析模型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三指标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韩国发展过程中,工资上涨迫使产业升级,淘汰了落后企业和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也在动态干中学中得到提高。由此导致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过渡,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变化,与此同时,R&D的作用逐渐突出,技术获取从依赖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韩国经验可供的借鉴是:(1)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消化成本上涨;(2)加强职工培训,促进新技术采用;(3)调整技术引进政策,重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自主创新;(4)通过产业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以66个具有高铁客运站点的非中心城市为考察样本,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带来的可达性改善有助于促进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水平提高。第二,高铁开通带来的可达性改善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有助于促进本地城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高与其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第三,高铁开通带来的可达性改善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高铁带来的可达性改善能够对当地城市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产生积极的本地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高铁可达性改善不仅会抑制当地劳动密集型行业集聚,同时也会对与该城市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两个角度理解产业协同发展,并据此分析财政自主权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财政自主权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灵活性、转移支付和政府竞争三个方面影响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从地区经济特征角度出发,财政自主权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抑制产业集聚。以2006—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内生性后的估计结果表明:财政自主权的提升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但会抑制本地产业集聚,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一溢出效应抑制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集聚。由此,可以为提升本地财政自主权,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不可能靠一种‘债本密集型”经济(美国、日本);也不可能靠一种“技术密集型经济”(西欧);也不可能是一种“资源密集型经济”(中东、澳大利亚)。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想经济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珍惜资本”的产业,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来创造更多的、收入较高的工业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我们大量劳动力这一优势来吸引资本和技术到我们国家来与我们的劳…  相似文献   

17.
东阳市江北街道近年来持续打造江北品质新城,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项目。依据对江北街道近三年的城市化建设实际,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江北城市化现状,提出其城市化质量存在经济品质、社会品质和生态品质的三大短板。为提升江北街道城市化水平,建议其采取加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建设优质社会服务体系、攻坚生态空间改造以及优化紧缺人才引进政策等措施,持续增强其城市化的生产、生活、生态以及人口等品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理论,两国之间的贸易商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特点和产业优势.本文将从两国贸易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力变动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够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我国虽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低附加值部分这一现状,但在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上已经出现了攀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等相互关系的角度阐述必须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并总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应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乡土地政策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2000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规模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转移不仅使东部地区实现了"腾龙换鸟",而且也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亦可把承接产业视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山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资源优势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对如何做好产业承接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