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吉林省1986-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人均生态赤字存在较强的波动性,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吉林省整体经济效率呈升高趋势;同时生态足迹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承受的生态压力不断增长;在此期间,吉林省对区域外部的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山东200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2.616hm2.cap-1,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要努力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提倡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各类资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从而减少生态足迹。同时,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山东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能非常直观地表现可持续发展状况.比较陕西省1999-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存在生态赤字,说明其发展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特别是对可再生资源(主要是草场)和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出发,综合FAO提出的土地可持续性评价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提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准则层-指标层-措施层”结构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支撑、资源环境支撑、社会可接受性以及公共政策支撑等4个方面对石家庄市1995年-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得出其可持续能力逐渐提升的结论。并根据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针对石家庄市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首都经济圈既要保障北京的生态安全,又要发展当地经济,而土地是人口、生态、经济、社会等一切的载体,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14个县市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县市实际情况,确定环首都经济圈土地分区利用的方向和对策。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指标。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基于区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地理学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界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基于系统思维,重点从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四个维度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点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了避免石家庄在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文章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ANN模型,通过测试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出石家庄市土地处于中低程度的集约利用状态。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石家庄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矿业城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是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反映。文章采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水平较低、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而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量大。武安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承载力,进而促进武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工具,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计算得到该地区2004年的生态赤字达人均1.68世界公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并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但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资源诅咒”“资源竭而城市衰”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助力化解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引入生态足迹概念,通过建立模型反映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评估我国28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生态足迹与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五个主导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土经济学是研究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门经济科学。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之长期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大量消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国土经济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土经济学理论基础有3个方面:自然资源财富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论与资源优化配置论。  相似文献   

12.
莱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和检验,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结合莱西市土地利用现状,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测算,就此评判出莱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引入"障碍度"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烟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测算2005—201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并进行生态压力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市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加,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式;总碳足迹变化受煤炭消费量影响,石油人均碳足迹先升后降,总体呈下降趋势,天然气人均碳足迹缓慢增加;生态环境承受力逐渐减弱,生态压力年均增长近0.3;能源结构改善和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使碳排放足迹强度不断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对继续优化烟台市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域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独特的区域,其特征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其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南宁市周边区域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优化措施建议,以期达到促进民族地区城市边缘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并带动整个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空间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首都圈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有较大潜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社会承载力较高,开发建设承载力最低;经济社会承载力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一致;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承载力有一定开发潜力。为了提升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空间优化。空间优化格局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首都圈发展应针对空间格局特征,分区配套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选取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10年—2016年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低值区域数量较多;同时,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区域发展速度分异明显。为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提升土地经济密度的建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优化城乡布局和形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发展壮大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重庆1997年~2009年的生态足迹,应用发展能力公式对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以及采用产业—生态和谐指数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实证研究表明:1997年~2009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具有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产业—生态和谐指数逐步下降,产业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势头逐步加强。在生态问题的背后,产业结构是影响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与解决程度有助于减少重庆生态赤字,推动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实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在分析河北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为目标,构建了包含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运行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为本地区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水平的决策,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深圳市为研究实体,通过调查深圳市土地、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开展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对该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作短、中期预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前景不容乐观。通过对各产业用地的参数分析,笔者找出了若干政策作用杠杆点。设计了若干的土地利用战略模式以及政策参数,得出理想的土地利用目标,从而为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而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出现了持续且不断上升的生态赤字,年平均增长率已达5.87%。可见,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承受的范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应创新发展模式,提倡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模式,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