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京津冀区域环保行政执法协同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的环保执法工作中尚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三地配合程度不够,存在传统的各地分而治之的现象,各执法部门职能交叉,从而影响到区域环保执法的效果.加强区域间环境执法的协同合作与发展,是治理污染、建立健康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京津冀地区的现实环境状况出发,结合区域环境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信息化空间差异显著,信息化各要素的空间差异参差不齐,信息化差异低于经济差异。实现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对策:一是进一步增强城市间信息一体化,引领区域信息化的增长;二是进一步强化京津石三大城市信息化中心的作用,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产业集群;三是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区域信息化覆盖面。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性、京津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互补性以及政府主导发展的有序性等三个方面。但是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相对缓慢,其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科技创新的马太效应、创新链布局不合理、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以及知识产权转移机制不顺畅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链、健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健全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转移机制等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对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灰色关联—多层次分析法对京津冀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京津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最高,京冀最低;京津冀区域整体与河北省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最高,与北京的协同程度最低,反映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总体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应从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视角和京津冀三地的个体视角提出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贸区设立与区域协同开放 ——以京津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贸区作为我国经济升级的聚焦点,对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引入边界变量模拟地方行政管理及机制体制障碍对于要素流动的约束,分析自贸区设立促进区域协同开放的机理,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以京津冀为例的计量结果显示,京津冀存在边界效应,边界效应年均下降0.2%~0.3%,自贸区设立可使京津冀边界效应下降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左右,有利于降低区域要素流动阻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定局,严重的雾霾天气迫使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鉴于三地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培育和构建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将成为京津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目前产业链的构建中存在着区域层面的产业链尚未形成、顶层设计与协作机制严重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加强从总体布局、工农循环相结合等五个方面的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被广为关注。区域协同的概念无可置疑来自于协同学,因此,溯本清源、还协同的真实面目有助于正确理解区域协同的涵义,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途径提供重要启示。区域协同发展受到系统控制参量的重要影响和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产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制度一体化是区域协同的序参量,也构成区域协同的重要约束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从系统控制参量入手,创造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生态环境对地区整体环境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只有充分保护水资源,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特点与功能,分析水生态...  相似文献   

12.
13.
京津冀区域生态产品供给面临三方面困境:第一,生态产品供给的系统性与区域行政分割的矛盾;第二,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使供给主体动力不足;第三,各区域主体对生态产品需求弹性的差异影响其供需平衡,这些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为此,有必要构建以政府合作为基础、市场合作为中坚、民众自愿合作为补充的生态产品供给多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NGO等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京津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  相似文献   

14.
论文重点围绕区域土地生态问题,为满足当前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需要,增强土地生态环境现状的监测和管理能力,利用遥感技术的大面积同步观测、客观性、时效性、综合性、可比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开展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尺度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工作,形成了一套适合区域和市、县尺度土地生态条件遥感监测与信息提取技术方案、典型示范区土地生态条件指标信息提取相关图件和报告,为开展区域土地生态遥感监测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广和示范作用,为评估典型示范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支撑能力、开展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数据库建设等提供必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财政关于生态保护修复支出科目、支出数据,在对支出科目进行分类优化的同时,从支出规模、支出变化、支出结构、中央与地方支出比例、经济关联等5个方面对支出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支出总量较小,比重偏低;支出增长不稳定,波动较大;地方对生态保护修复重视不足等结论。基于上述分析,分别从投入机制、事权财权划分、统计体系、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京津冀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淘汰京津冀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船舶五大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不能采取破坏性淘汰的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该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实现京津冀生态保护、资金、资源、人才、教育等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中国智库的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京津冀各地的经济发展及区域差异情况。通过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居民储蓄和消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分析11年来京津冀地区各指标的发展趋势,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京津冀各城市经济差异情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物流业的发展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效路径,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相关理论,选取六个经济变量,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层面,对京津冀物流业发展与经济的关联度和协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物流业与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总体上较为协调,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北京的工业、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天津的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净出口总额,河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净出口总额与各区域的物流业发展不够协调。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三地之间的产业分工及产业转移成为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冀之间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存在产业趋同现象,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协作倾向性较强,产业转移需要逐渐向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分工并行发展。未来,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作与转移应积极构建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西部金融》2003,(1):38-39
一、扩大票据交换区域的必要性 (一)扩大票据交换区域,有利于建立区域性票据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账户、个人支票的设立和使用,个人信用、商业信用、社会信用的逐步建立,原始的现金交易将被票据所替代,票据,特别是支票,本票的跨地区使用必须以区域性票据交换的建立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