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本文以杭州湾南岸———余慈地区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在此过程中,环杭州湾各地区(特别是沿湾各县市)应当依据地方化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定位,统筹产业规划。进而探讨在资源、环境、空间的共同约束下,如何走"  相似文献   

2.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以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等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到浙江在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的大战略。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要求看,环杭州湾产业带要建设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3.
毛光烈 《浙江经济》2003,(13):12-15
环抗州湾地区是浙江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当前,环杭州湾地区各类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很高,工作力度很大。进一步搞好区域规划,跨区域整合各类资源,突破行政区域和用地制约,合理布局生产力,发挥环杭州湾地区毗邻上海、沿海临港、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提高产业的技术支撑、人才、劳动力、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4.
茅临生 《浙江经济》2003,(13):23-25
环杭州湾地区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密集区域,是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成长空间。环杭州湾各城市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要加快环杭州湾区域经济的发展,园区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是培育环杭州湾产业带重要的切入点和抓手。因此,整合和提升园区的国际竞争力,构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许多趋势和特点,将给我市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带来许多新机遇。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产业立市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6.
黄萌 《浙江经济》2003,(13):32-33
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这是浙江接轨上海,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湖州市作为环杭州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湖州实际,积极参与,主动应对,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7.
《宁波通讯》2009,(6):F0004-F0004
象山产业区位于象山港南岸,象山县境域北部,属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控制面积13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临港产业园、城东工业园、象西工业园三个区块,是象山县重要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基地。  相似文献   

8.
2003年,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落实上述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9.
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选择高新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中确定科技园各自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从而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市场。上一期刊登的文章讨论了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的地方化、区域专业化问题,本期讨论全球化问题。作者提出地方化、区域专业化和全球化三位一体的我国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战略的完整构思,相信对促进我国科技园区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郭剑彪 《浙江经济》2003,(13):34-35
环杭州湾地区紧邻上海,地处长三角南翼,是浙江经济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全面启动环杭州湾地区综合规划及整体开发,对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加快推进浙江经济新一轮增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舟山作为环杭州湾区域的城市之一,要顺势应时,发挥优势,打造富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海洋开发基地。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东部地区资源加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赋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在保留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更将地区的资源加工业推向了新高度。但从地区资源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面临枯渴、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如何跨越这些发展中的障碍,已经成为东北东部地区资源加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形成产业发展的反思支持系统;强化和优化支柱产业;加强区域分工和合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国家推进贸易新业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反事实"视角下的合成控制法和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运用67个城市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我国设立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并结合不同综试区的产业基础和制度改革的重点,比较分析不同综试区经济效应的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批杭州综试区对地区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二批综试区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为对外贸易水平的促进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效果不明显;在研究的五个综试区中,内陆地区综试区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沿海地区综试区。文章建议各地区综试区不能简单复制杭州的做法,应该结合当地的产业特征,主动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发挥综试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扩大内陆地区综试区的设立,以克服非沿海城市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的区位劣势,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统计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昌九工业走廊26个县域的工业化指数,作为衡量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并通过空间分析软件研究2016年各县域工业化指数的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示,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空间单元呈现正相关的特性,同时展示出了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结合工业化指数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机理,给予产业调整建议:昌九工业走廊应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程度较低且第一产业比重大的地区应适当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而工业化水平领先的地区应进行工业改造与技术升级,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产值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中山传统产业以集群化突出、产业链完整、以小微企业聚集为主要形态,但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激烈、人才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资源配套相对滞后等转型升级困境。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中山可以共享区域产业价值链,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据此可以设计培育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能力、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协同创新纽带、创新升级融资体系等针对性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增军  刘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59-62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会促进彼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会反过来推动它们之间的产业转移.为此,文章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来考察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基础,进而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推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问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6个城市,两极分化仍存在,但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本文系统探讨了优势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决策中应用的理论,以期为我国研究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的区域负面效应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薇 《改革》2007,(9):33-38
产业集聚具有拥挤效应、锁定效应和环境负面效应等三大区域负面效应。运用复杂性科学剖析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旨在促进产业创新升级,让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杭州特色潜力产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保苓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5-7
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产业,代表了未来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坚持文化性、特色化、体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做好美食、茶文化、养生、运动休闲等专题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加快杭州旅游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杭州旅游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