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妍 《乡镇经济》2007,(1):14-17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以及生存、发展、健康、文化娱乐等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共同的责任.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界定其义务和责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尽管人类社会发展到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当今时代,贫困仍然是远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反贫困的途径和办法.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己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优化我国基层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重点,在于怎样科学进行基层政府多元化社会救助分层,这有利于我国基层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以及体系的完善。我们应意识到,政府作为引导者的同时,应引入社会力量(民间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工机构等)共同参与到社会救助当中去,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化,进而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慈善救助:中国社会救助的另一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实质上是政府救济.实践证明,单一的政府救助难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慈善救助方兴未艾,但由于其"官方"色彩浓重,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结历史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高度重视和发展慈善救助,将慈善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与政府救助形成互动和互补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6.
武文新  裴健 《唐山经济》2005,(11):23-24
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是一项暖人心、得人心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汉沽管理区一直把加强和做好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始终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困难群众再少也不能忽视”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初步实现了困难群体“老有所养、弱有所托、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管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民心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税收手段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需要遵循公平性、专业化和持续性原则,从提升税收手段监管的透明度、提高民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和加强税收促进的持续性效果着手,提升税收手段的促进效果,真正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对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探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余冲 《老区建设》2011,(10):32-33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救助面临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认可程度比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与沟通、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增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设计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低保边缘群体处于社会救助政策的真空。由于其救助需求千差万别,设计低保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范围的广泛性、救助的多元性和实施的渐进性原则,从制定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管理政策出发,发展专项救助,完善阶梯式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先重视"发展性救助政策",促进再就业、充实培训专业救助工作人员、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施救助。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措施.转变民众对民办高校的错误认识、改善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办法、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法律环境、民办高校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家庭生活困难的魏先生今年53岁,刚刚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在这里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通过“一站式”联动窗口,分别办理了信访、再就业、救助的相关手续,不仅获得了一次性补助金,还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分离,以及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使其社会保障权利被“边缘化”.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农民工现有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进行了描述,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这个社会救助网络包括由政府参与的正式支持网络以及其由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亲戚朋友所组成的自发支持网络,能够为受助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筑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城乡困难群体实施有效救助.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且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泽一  宋清 《中国经贸》2011,(8):135-137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它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需求和供给存在巨大“缺口”,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关键是多元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为此,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结构细化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新龙 《特区经济》2009,(6):223-226
社会救助权自身具有的法理基础,是指导社会救助立法的一般原理。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权和国家承担社会救助的法定责任,必须贯彻与社会救助立法的始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权利实现的路径验证了这一特征。通过对法理分析的运用,对《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若干条款的完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张澜馨 《魅力中国》2013,(29):55-55,57
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的状况是总体水平较低,发展略不平衡,低效率低水平等基本情况,所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现阶段需要我们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本文从中国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公共服务主体类别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找到一定的供给模型,并结合十八大的指导思想,完善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和服务,并给予机制上的保障。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一主体的理论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多中心治理区域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是当今中共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飏 《科技和产业》2009,9(6):84-87
贫困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诸多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消除贫困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政府一直是消除农村贫困的唯一主体。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身处国家体制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对于缓解和消灭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救助的效率,实现农村贫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救助与帮扶状况,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区为例,利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法,对农村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发展诉求、生存困境以及当前的社会救助与帮扶状况及其效果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老年群体呈现高龄化、身体弱、居住差、经济支持多元而失衡、消费方式单一而低层次等态势,为解决老年群体生存困境,当前地方政府从生活保障、疾病救助、日常帮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了初步的保障体系,但与农村老年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生存发展诉求相比,当前的社会救助与帮扶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救助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加快完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以及运行机制,重点实现他助型救助向自立型救助、模糊型救助向精准型救助、多头型救助向统一型救助、政府型救助向社会型救助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