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伊利股份为例,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伊利股权激励计划公布日的市场反映.分析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计划名为"激励",实为"福利",并针对这一结果,从董事会特征的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4,(12):135-139
管理层自利行为已成为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重大难题之一。文章应用现代博弈理论构建了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分析模型型,通过构造双方的效用函数来分析大股东实施股权激励以及管理层自利的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实: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层自利行为为,并且自利程度受上市公司成长性、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管理层的薪酬绩效敏感度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影响,而大股东的股权激励偏好受激励方案产生的激励效应和福利效应大小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规避管理层自利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会芳 《财会通讯》2021,(19):84-87
作为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激励手段,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一种新型股权模式与员工所有权实现形式,其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非公开发行、二级市场购买以及大股东转增等多种形式.不同模式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存在异质性,该如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遵循不同准则得出的处理结果是否产生差异化的财务效应.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异质性员工持股计划的会计处理研究,并重点结合实际案例予以剖析,以期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所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以股价和收益为业绩评价基础的股权激励计划均有很大缺陷,因此,重新设计以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股权激励计划很有必要.文章将现金流量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探讨了该股权激励模式的现实运作要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针对股东积极主义现象的博弈模型讨论了在一次博弈和重复博弈状况下股东和高层经理的最优策略,从而得出结论:股东应当积极干预公司经营和树立严厉监管的“声誉”。另外还发现在激励因素影响下股东监管的必要性与动机都会减少,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对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经理持股计划行之有效,但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由于股权激励会对股东支付函数产生较大影响,大股东倾向于监管而较少采用股权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日益增加,但终止实施计划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如汉威电子,其终止股权激励计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账面绩效达不到考核要求,激励对象没有行权资格,同时股票价格长期低于行权价格,导致股权激励失效.本文针对终止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经济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股权激励计划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自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计划以来,有超过1/3的股权激励计划已停止实施.本文通过对这些停止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以及试点企业有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大股东扮演监督角色和侵占角色的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影响;然后运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财务数据对这一影响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要使股票期权有效发挥激励作用,这一激励政策最好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实施,如果在股权集中型公司实施,则必须考虑大股东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而采取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股权激励已经成为委托——代理双方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激励经营者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追求目标相统一。然而,由于企业股权性质的不同,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状况并不相同,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偏重于履行监督职能,而民营上市公司则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这对股权激励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的角度,就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本文以阿里巴巴为例,分析阿里巴巴的股权激励计划;并且比较BAT及国外股权激励计划的差异;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尝试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首次宣告股权激励计划的创业板公司为样本,分析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可能引发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表明:核心员工股权激励的强度越大,广度越深,市场反应就越积极.文章的研究结论可以从市场层面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更注重核心员工.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以股价和收益为业绩评价基础的股权激励计划均有很大缺陷,因此,重新设计以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股权激励计划很有必要。文章将现金流量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探讨了该股权激励模式的现实运作要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偏好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实际控制人性质中民企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2)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强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低;(3)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4)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  相似文献   

16.
继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公司宣告终止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计划是否有效?上市公司该如何选择具体的股权激励方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归纳出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得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作为两种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需要我们站在更微观的角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前,股权激励在我国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部针对日益增多的股权激励计划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简称"新会计准则"),以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拟对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损益和股东权益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会计准则的一些要点作些解析.  相似文献   

18.
院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司业绩,截至2012 年底我国已经有307 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如何,以往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文章使用我国上市公司2006 年~2012 年的数据,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采用PSM 方法对初始样本配对.结果表明,从长期分析,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从短期分析,市场对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持积极态度,并且激励的强度越大,市场反应越积极.  相似文献   

19.
巩娜 《财会通讯》2011,(8):83-85
本文以伊利股份和烽火通信股权激励方案为例,从股权激励计划的获授对象,计划难易程度、获授对象获益情况以及公司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两份股权激励计划的对比分析发现,一个好的股权激励计划能够使公司与激励人员共同获益,反之,股权激励计划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攫取公司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宋迪  杨超 《财务研究》2021,(5):66-77
近年来,股权激励计划成为公司激励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利用2006~2016年间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数据,探讨了股权激励合约业绩目标设置对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股权激励合约业绩目标设置较严格时,能够激励高管提高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2)相比于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对高管的正向激励效果更强.(3)当高管受股权激励的强度较高时,股权激励合约中设置的业绩目标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未来公司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最优契约理论,为股权激励和公司投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