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刑事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用来规制和评价人们的诉讼证明活动的具体规格和尺度。我国现行的"客观真实"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它的制定实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的绝对确定的倾向性规定,所以也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要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必须在坚持"客观真实"标准的同时,辅之以"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刑事语气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用来规制和评价人们的诉讼证明活动的具体规格和惊讶。我国现行的“客观真实”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它的制定实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的绝对确定的货向性规定,所以也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要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必须在坚持“客观真实”标准的同时,辅之以“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英美法系对抗庭审机制中的重要制度,目的是保证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我国法律对辩护方应向控方展示的证据未作任何规定,这与世界各国刑事证据展示的双向性原则极不相符.建议设立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从证据展示的范围、时间、原则等方面加以规定,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证据开示是英美法系的舶来概念,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证据开示不仅直接关系到控辩双方在审前证据的知悉权,而且也关系到审判程序本身能否公正、高效的进行以及裁判结果的可接受程度.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刑事证据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致使控辩双方在庭审中搞"证据袭击",使案件的诉讼效率大大降低.因而够建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已成为当前刑事立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据制度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部成文诉讼法和最高司法机关的相关司法解释。这充分说明我国程序立法的滞后性。通过对国内外证据立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我国应采用单行证据立法模式,分别制定民事、刑事与行政证据法,并保留三大诉讼法中的已有程序性证据制度,最后以《民事证据规定》为例,设计我国民事单行证据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6.
刑事派生证据的确立及其相对应的原生证据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我国诉讼证据的学理分类及证据学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两种证据的性质、特征及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司法实践中诉讼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及运用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或内心确信,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优势证据证明,这是一种主观真实或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我国诉讼证明以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为基础,强调客观真实,要求证据确实充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证明标准,具有重大缺陷,应以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取代,刑事诉讼适用排除合理怀疑原则,民事诉讼适用优势证据证明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应实行高低不同的证明标准,以适应两种诉讼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既不是刑事诉讼的本身,也不是独立的民事诉讼”,它是由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两种性质互异的诉讼为了一定的诉讼目的和利益合并而成的。正确理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的关系,对于如何去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特点入手,去分析我国此类诉讼的规定对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关系的不正确定位,并设计出笔者认为可行的两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刑事非法证据可以分为刑事非法言辞证据(通常表现为我们所说非法口供)以及刑事非法实物证据。理论界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研究刑事非法言辞证据上,而对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在使用上应该排除还是采纳,亦即在构建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上显得关注较少,且相互之间的观点分歧比较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研究者对构建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没有全面考虑或者对这些理论基础有着不同的权衡.本文拟对这些理论基础进行全面介绍,以期减少学界纷争并早日构建出一个适合本国的刑事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诉讼理论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传统的“客观真实”理论和新兴的“法律真实”理论进行解析、评论与反思 ,并提出我国要确立“客观真实”理念支撑下的“法律真实”的刑事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诉讼理论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传统的“客观真实”理论和新兴的“法律真实”理论进行解析、评论与反思,并提出我国要确立“客观真实”理念支撑下的“法律真实”的刑事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2.
审计理论基础作为审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起点,是整个审计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然而,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在此,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以下探讨。一、审计理论基础的概念界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作为一种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审计实践活动就等同于审计理论基础呢?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基础理论之间又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尤其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的界定,通过与其相关事物的比较,在差异中寻找本质的区别,就更能体现该事物质的规定性。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实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可得出,审计实践活动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正是审计实践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然而,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实践的简单堆砌,而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引导实践,并发现和提炼实践中存在着的有规律的东西,只有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理论才得以最终形成。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它体现了审计的本质,并不断地引导和推动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从而为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  相似文献   

13.
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尚未为法律所认可。但是,从西方法治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和目前我国国内出现的众多具有行政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来看,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需要,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我国行政立法工作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 ,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决定着诉讼的最终结果 ,证据规则是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但我国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规则 ,与证据在诉讼中的地位不相称 ,现有的证据规则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本文就我国现有的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加强证据规则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我国证据规则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公安、司法执法人员尤其是刑事技术人员必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在运用数字照相技术进行拍照取证,制作刑事照片时,必须严格依照我国2012年新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法律,按照刑事照相的规定,完成数码影像证据的收集工作。为了使数码照片能真正成为刑事诉讼中的有效证据,就必须强调其合法性,这是由刑事诉讼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开展数码影像证据的相关法律规范问题研究,对于当前和今后的侦查、起诉、审叛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作为证据的数码照片的拍摄手段和处理方法必须合法,其次,作为证据的数码照片的来源必须合法,第三,作为证据的数码照片的内容必须合法,最后,作为证据的数码照片的收集手段必须合法。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决定着诉讼的最终结果,证据规则是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但我国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规则,与证据在诉讼中的地位不相称,现有的证据规则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本文就我国现有的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加强证据规则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我国证据规则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纳税人诉讼制度是公民财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财政民主与财政法治的重要途径。文章逐次分析了纳税人诉讼制度的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基础,指出“税收契约”、“税收价格”和“.税收债权债务理论’’都是纳税人诉讼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而宪法中关于人民主权、财产权、监督权的规定是纳税人诉讼得以建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刑事证据展示的定义,构建刑事证据展示的意义入手,切中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立法及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主体,范围,程序及违反刑事证据展示规则的后果等方面,对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的价值取向是指当法律制度设计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如何抉择。司法效率与司法便民一直被视为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重要价值,然而,当这两个价值存在冲突时如何取舍,我国学术界一直含糊其辞,立法上则明确选择了前者。从理论背景考察小额诉讼制度,它是诉权保障理念下的接近司法运动的一项重要产物。作为小额诉讼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美国、英国与日本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也都体现出了保障诉权,接近司法的价值取向。为顺应时代潮流和尊重制度本来宗旨,我国小额诉讼制度应该对其价值选择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20.
行政公益诉讼是基于传统的行政诉讼的法律关系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政府依法执政。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将结合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阐述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特征、原告资格、起诉条件、受案范围、立案审查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