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印民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4):109-116,125
元代的江浙行省富庶甲于天下,是元朝政府的财赋倚仗之地,而酒课做为江浙行省重要的赋税来源,一直位居全国各行省之冠。如此巨大的酒课数额,一方面反映出元代江浙酒业在地区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相对的普遍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元朝政府在该地区赋役剥削的繁重。元朝政府对江浙行省酒业的政策倾斜和对酒课的重利盘剥,体现了国家财政对江浙行省做为经济腹心地位的倚赖之重。  相似文献   

2.
李乾夫 《黑河学刊》2011,(6):21+23-21,23
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碑文中所呈现的白族人民的世界观、天命观及政治伦理思想,不但反映了当时白族人民已具较高的抽象思辨能力,也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政权对中央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3.
九丝僰王城     
忠历 《中国西部》2012,(29):164
川南山岭,在夕阳余晖中风光烟波流散,颇为迷人。据了解,早在远古的夏朝时代,川南崇山峻岭尚属荆棘丛生的荒蛮之地,一个从南方沿海百越民族中剥离出来的部落族属,沿着长江流域辗转奔波来到金沙江和岷江流域,他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逐步强大。从造字上看,"人"字头上布满"荆棘",就是"僰",让人想到,那是一支从艰辛中走来的强悍民族。至周朝,僰人随周武王伐纣有功,部落酋长被封为僰侯,建立了僰国,主要管辖蜀南宜宾及云南东北部  相似文献   

4.
为编写《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的西南卷,笔者两年前对云南石窟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考察,在考察中,南诏、大理国的石窟艺术给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它不仅是古代白族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宗教内涵和民俗、美学意蕴。让人回味无穷。南诏、大理国的宗教文化具有多源性南诏、大理国的石窟艺术是其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南诏、大理国的文化,起初是由彝族和白族共同创造的,后逐渐成为以白族  相似文献   

5.
青海社火来自中原,是毫无疑问的,中央政权从汉代赵充国开始屯军河湟的那一天起,汉文化就落户在了河湟地区,到明代时,汉文化已在河湟深深扎根,在这埋着羌人彩陶,响着悠悠羌笛的古羌地。形成了河湟汉文化圈。  相似文献   

6.
大理州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州府大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全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23.54万,有 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0%,白族占总人口的1/3。 大理历史文化悠久,山河壮丽。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在此延续了500多年,这里一度是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全州可供观光游览的景点达30多处。苍山洱海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剑川石宝山的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系南诏…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石林美在石头,沙林美在彩沙。彩色沙林,位于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山间盆地陆良县城东南方18公里。陆良,古称同乐,为南北朝时期统治南中(今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大姓爨氏的故乡和重要根据地,曾一度成为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云南历史上形成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爨文化的发祥地。彩色沙林占地6平方公里,彩沙厚达200多米。进入沙林,恍若走进了彩色的世界,到处是多彩多姿的沙。沙林之沙,不是平卧于地面,也不是深藏于地下,而是奇峰异秀,错落有致,立体成形;沙林之彩,世间一绝,那集黄、白、红、灰、  相似文献   

8.
秦汉之时,大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发展也较为缓慢.经过中央政权的有意推广和很多有志之士在中间的桥梁作用,使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大理地区逐步地传播开来.虽说当时儒家文化在大理的传播功效不甚显著,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对大理文化发展与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巩固了汉王朝对大理地区的统治,也对以后大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崛起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废除了金代旧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行中书省。按当时的行政区划,黑龙江西部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上游地区属于岭北行省;大兴安岭以东至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则属于辽阳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在黑龙江地区设立开元路。路之下又设万户府、千户所等地方行政机构。如在今依兰县为中心的松花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0.
<正>永胜县的珐琅银器制作工艺是忽必烈带兵攻打大理国时带来的工匠传入当地的。当年忽必烈攻下大理后,元军返回北方,蒙古军中部分士兵因各种原因流落在滇西北一带,有一些是身怀各种技术的手工业者,被征随军南来,因迫于生计,干起了随身所学技艺,而后在民间传开。据《新纂云南通志》"工业考"记载:"永北厅之珐琅银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给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为了镇压起义 ,稳固统治 ,清朝中央政府不得不调整自身权力机构和满汉关系 ,下放财政权、军事权和人事权于地方督抚 ,因而直接导致了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势力集团的崛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 ,但却造成了清政权内轻外重的局面 ,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成为清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与民生生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孟洋 《天津经济》2007,(11):61-62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兴亡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国计民生"的说法,把"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古文云:"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在当今,中国教育已成为民生之基、就业成为民生之本、收入成为民生之源、社保成为民生之安(郑功成,2007).  相似文献   

13.
邓崇刚 《中国西部》2015,(12):54-65
自西汉以来,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称西域,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小国,公元前60年,西域地区归入中央政权版图,“丝绸之路”主干线从此开始贯穿于东西。晚清时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清军驱除阿古柏入侵势力,并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左宗棠奏议中言“他族逼迫,故土新归”,此为“新疆”之内涵。对于新疆,也许我只是她旅舍里的一个过客,她怀抱里的一粒沙尘;而当我回到住地,新疆对于我,则是生命的永恒,她注定要框在我  相似文献   

14.
僰人之谜     
我们知道僰人是因为世上还有悬棺。悬棺作为一种葬俗,并不仅见于僰人。在我国东南地区的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地区和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远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曾有这一葬俗,但是,这一葬俗已被历史所淘汰。许多地方只留下了悬棺葬被淘汰后的历史印痕,一些桩孔,一些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云南,大理喜洲民族商业资本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成为云南民族商业资本中的重要代表。喜洲商帮的特点主要有:经营当地的土特产;善于利用时机;参与非法经营;官商结合;注意振兴教育;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变;商业资本与封建土地制度相结合;商帮中家族血缘、宗族相互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远离中原,常年战事不断,或是外族入侵,或是发生地方武装叛乱,朝廷派军征讨总不能绝患,为了有效地巩固边防,自宋元之后,朝廷就实行充军和派军边屯,特别是到了明朝,边屯军民之众更是前所未有,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屯文化。永胜地处云南西北部,素有"滇西北粮仓""鱼米之乡"之誉,自然便成了军屯的重要之地。据《大理古侠书钞》记载:洪武十五年,云南初定,云南土著居  相似文献   

17.
僰人的昭示川镇间的关河、南广河流域是西县路的重要辅道,著名的唐石门道也从这里开始。我们一(?)关河,南广流域的古僰道,僰道是县,治所在今天宜宾县西南的安唐代贞观年间移治今宜宾市僰道生活着一支被称为“僰人”的民族,僰人的活动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略有记载。僰人性格坚强,多  相似文献   

18.
《新财经》2009,(9):112-112
选料天然,风味独特,以云南特有香草作为标志的香草香草云南原生态火锅,给我们带来了正宗的云南美食。 餐厅环境秉承云南少数民族风格,标志状如一株香革也宛如一位含羞的少女极具异域风情。餐厅的人口处摆放有几排源自云南的精美陶器令人爱不释手。古香古色的餐具,婉转的民族音乐,云南扎染和竹筒随处可见,连洗手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竹林深处。在餐厅正中借鉴大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格局,照壁上书“香草神韵”四个大字,观之不觉有置身繁花似锦的大理古城的错觉。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概念是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里权力概念的延伸。奈对软权力的定义是,软权力是使其他人想要你想要的后果的能力。1989年,奈最初提出软权力理论的目的是想要证明美国并没有衰落。2002年,当奈进一步发展其软权力理论时,他是为了批评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用硬权力来实现政权变更为特征的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他强调,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软权力比过去更为重要,它可以扩大一国的影响力,并增强一国外交政策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合法性;为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应当把硬性的军事力量和软性的吸引力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巧权力。奈认为,软权力有三个主要资源:文化、价值观念和与其相一致的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政策,其中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是核心。以奈的软权力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软权力资源的看法,即中国的软权力资源是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国家建构是中央政权对多民族大国的政治、经济、领土、民族进行整合、一体化的过程。西藏地方自唐以来就与中央政权发生联系,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清末民初,西方列强试图瓜分中国。将侵略之手伸向西藏,企图将西藏从祖国分离出去。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有维护祖国统一之心,却无与之相配之实力,多次试图在西藏实现国家建构的愿景,却最终未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统一多民族大国的国家建构才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