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ERG理论为基础,提出四个关键性的研究假设,基于辽宁省就业环境对知识型人才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影响知识型人才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型人才在就业环境中对专业运用、工作发展前景、生活环境及质量和工作环境及待遇这四个方面需求因素的满足程度,由强到弱影响着其在当地的就业意愿。基于供求匹配理论,得出结论,知识型人才就业意愿的研究应重视这四个需求因素对知识型人才就业的影响,从而吸引和留住知识型人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就业问题是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何积极稳妥地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辽宁省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外商直接投资影响辽宁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辽宁省作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龙头省份,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东北地区振兴的成败。然而,就业模式利益势差的存在阻碍了就业模式优化和固有优势发挥,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亟待关注。分析辽宁省现有以不同标准划分的就业模式的利益势差,有助于认清省内劳动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障碍,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模式、整合劳动力市场、正确制定就业政策以及选择适合辽宁省发展的就业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辽宁省近年来科教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却未带来就业增长持续稳定的现状,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分析辽宁省科技财政投入和教育财政投入对就业的影响,并通过计量经济的方法对科教财政投入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认为,工作转换是农民工群体为了提高其就业质量(工资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而现实中工作转换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待深入考察。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工作转换前的就业状态,考察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与其转换前的就业状态有关,转换前就业质量越高,转换后就业质量提升空间越有限,工作转换对原本处于低质量就业状态的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参加养老了保险以及有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的受雇就业者在工作转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对于未转换者,工作转换反而使其就业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6.
周巧云 《全国商情》2013,(10):75-77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他们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处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边缘,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就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本文从对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分析出发,着力对该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出建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主要国家失业率持续攀高背景下,我国经济放缓对就业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企业用工需求放缓、民工提前返乡、大企业裁员等就业问题日渐显露。外需不振、经济结构调整、大城市生活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趋于下降是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稳定经济增长预期,确保扩大就业与产业结构转移调整步伐基本同步,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前介入并做好其职业指导工作意义深远。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通过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及其基本类型的界定,探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方面的四个因素,从深化细化职业指导服务措施、培养职业指导的专业队伍、搭建"家校政企"四方联动的职业指导平台、发挥朋辈的职业指导影响力等方面,切实做好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以期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或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困难群体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国内经济社会转型、转移、调整、改革等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对困难群体的特征、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拓展就业渠道,发挥市场机制,建立促进该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就业压力也就逐年递增。而"特殊群体"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则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难题,尤其在民办高校中更为突出。本文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通过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对民办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成因及帮扶现状进行分析,形成就业精准帮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市场就业均衡点两侧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就区间外部而言的,在区间内部仍然可以存在一珲程度的就业失衡;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就业矢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为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就业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财经类高职特殊学生管理尤其具有特殊性。本文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了分类分析,分别探究了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管理策略和就业管理策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难题,真正实现高职教育让人人成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持续不断加剧的"民工荒"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仍然面临着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制度化壁垒稳固、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变需要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消除就业壁垒、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4.
解决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的就业困难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低保边缘群体的就业动机和行为进行多角度分析, 揭示影响他们就业的主客观因素, 并提出不仅要从客观方面加大援助力度、增加援助政策弹性, 还要从主观上进行指导和激励,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保边缘群体就业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与保障.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应用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然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现有文献却缺少微观证据.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能提高就业者的小时工资率与工作自主性,降低工作时长;但同时也会抑制其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这种抑制作用在非标准就业者群体中较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效应集中于自雇群体,并通过降低工作时长、增加小时工资率的途径实现;但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不足,抵消了数字普惠金融对非标准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和农民工的小时工资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女性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指向.  相似文献   

16.
耿鹏翔 《全国商情》2007,(7):122-12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就业却陷入困境,如今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日趋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进行多方面研究,认为合理、有效的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优势,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认知,开展"三精准"线上帮扶;提升线上就业能力,关注重点帮扶群体;强化就业心理疏导,增强线上就业信心,从而迎接线上就业新挑战,保证线上就业实效。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基础,把就业再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抓住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扎扎实实地推进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特殊就业群体,他们具有心里脆弱、敏感度高、社会资源匮乏、就业困难等特点,针对这部分毕业生的问题,需要分析其原因及影响,探索合理的解决办法。政府、社会各方应给予充分关注与政策支持,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其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视角探讨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悦 《现代经济》2007,6(9):14-15,44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刚刚走出校门即将面临失业困境。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经济视角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放缓高校扩招步伐;政府承担部分雇用贫困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贫困女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避免“自愿性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