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步云 《活力》2024,(6):187-189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当地,由于工作或上学等各种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新市民。为有效解决金融服务新市民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市民的特征,论述了金融服务领域下新市民服务的难点,并探讨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服务标准不明确、信息库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科学、金融产品服务不合理、风险警示教育不到位等。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科学的新市民服务措施有助于促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推进金融服务为新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落实普惠金融建设要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指向的是新市民群体的住房问题。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新兴城市也存在这类问题。基于城市资源和人口情况,借鉴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做法,深圳需要构建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并存的“新二元结构”的超大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多元主体供给、多种渠道保障以及租购并举等方法,将新市民群体逐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为做好科技人才占比高、应届毕业大学生为主年轻人较多的规模庞大的新市民群体的住房保障,建议深圳采取实施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完善租赁管理方式等政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配套体制机制保障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即外来务工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我国实行户籍管理,住房保障政策大部分只覆盖到户籍人口,而较少惠及到新市民群体。各级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16年起江苏省将新市民纳入了住房保障范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要求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问题。新市民住房需求的保障方式主要为租赁式。但向新市民提供住房保障的时候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可能影响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阐述了新市民的租赁式保障全过程中可能影响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初步应对建议,为提高针对新市民的住房保障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大批农业职工和附近乡村农民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由农民身份逐步过渡到城镇“新市民”身份,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一个改变、提高和适应的问题,特别是新市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加快“新市民”融入城镇社会生活,2015年,八五五农场通过发放“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和下基层走访的方式,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场城镇化新市民素质建设专题调研,了解掌握了新市民素质现状,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新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 《城市问题》2004,(6):43-47
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规划起点高、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余地大、主动接受大城市圈辐射效应、争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90后"新市民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期,企业是他们工作的产所,企业对他们的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0后"新市民的企业支持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90后"新市民在工资水平、硬件设施、职业培训方面的社会支持情况良好,但在社会保险、文娱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社会支持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户口的逐渐放开,农民工的概念已经慢慢淡出职场,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市民"的称谓。如果说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城镇化,需要"新市民"在精神层面更多地融入城市,那么,对于大多数"新市民"来说,则需要具体地体现为融入企业,在职业化中树立主人翁精神,分享企业的精神和物质成果。这其实就是将昔日"土地的主人"所蕴含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次再发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改革任务。我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究竟走大城市化道路还是走中小城市化道路成为争议焦点。2014年3月国家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中小城市化的主攻方向。本文的立论是,可以基于县域层面"中心镇",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将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的种种问题。论文展开依托"中心镇"城市化的合理性论证,实施策略路线探讨。由于浙江省在该领域中的先行性,本文着重采纳浙江省的相关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加速中小城镇的建设是当前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的规模及其经济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可国家一直强调的中小城市发展反而受到忽略。虽然国家对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给予重点关注,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优先发展哪一极,有些争议。文章依据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理论,结合当前我国城镇化客观现状,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中小城镇的基础性地位,也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要求,初步结论认为加快推进中小城镇的建设是当前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市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新市民为主体的新生社区正在不断形成。基于广东省890位新市民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户籍、社区服务、就业、子女教育、社区生活等方面对新市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对新市民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收入、工作状况、户口类型、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八个因素对新市民的社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东省平度市“村改居”后的新市民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当前新市民的社区认同感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知,在“村改居”新社区中,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以及治理资源缺失等因素的困扰,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这也严重影响到“村改居”的实际效果和新市民的生活幸福感。而提高“村改居”新市民的社区认同感与政府政策、社区居委会以及新市民自身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大城市偏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湾区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城乡融合驶入了快车道,湾区建设日新月异。而在其裹挟之下因撤村建居催生出的新市民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和身份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城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更是又一次掀起了城镇化研究的热潮。然而,在对城镇化研究中,人们的视野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关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更关注各省省会及大城市周边的区域,研究这些地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是产业化发展.鹿寨县以柳州加快建设超大城市为契机,推进鹿寨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发展支柱产业,以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鹿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与柳州市区同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如果农民离开土地没有尊严,那他进入城镇也不可能有尊严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一是人的城镇化问题,二是大城市与小城镇需要均衡发展。这两个方面都与土地息息相关。随着人口城镇化的进展,城镇中已有的非户籍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真正城市化,还有持续新增的城镇化人口,都将会对城镇建设用地形成巨大的需求。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带来诸多重大的挑战。问题一:城市群自发膨胀,小城镇的萎缩,将会带来建设用地分布的整体结构失衡,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8.
社会预期、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是构成外来工新市民城市心理适应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外来工新市民城市心理适应滞后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成人教育应从开展职业培训、开展课堂文化建设、建构新市民社会网络等方面提升新市民城市心理适应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化的加快,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进城,为城镇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却使他们成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而与农民工有关的社会保障项目也迟迟难以建立,相关的政策方案往往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本文试图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概念,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要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方向 ,逐步建立包括大、中、小城市和中心的城镇体系,并以此带动农村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一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