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盈余信息和股利政策在不同收益上的解释作用,并深入研究盈余信息分别与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多种分配方案等三个层面的股利政策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收益水平上,盈余信息和股利政策显著影响市场收益水平,而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关系。具体而言,现金股利变化与盈余变化在不同收益水平上具有不同的交互影响;而股票股利与盈余信息的交互影响在各收益水平上均不十分突出;多种分配方案中的"综合政策"与盈余变动在各收益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正向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据应用和治理能力日益成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行业信息交互共享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监管机构、保险公司、消费者和外部机构互联互通、开放创新、健康发展。相较于我国保险信息共享的初级阶段,国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已有几十年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借鉴。本文对标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保险信息共享平台的实践案例,重点从企业生命周期和服务模式两个维度分析其演进路径、特征差异及深层原因,借此提出对我国保险信息共享事业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欧阳婷 《中国外资》2013,(10):135-136
作为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微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了影响。然而,微博不仅能满足传统个人用户的娱乐需求,还能作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网络口碑和整体业绩,吸取消费者意见和建议的免费平台。因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研究观点出发,研究了微博用户的参与动机,探索了微博消费者交互的特点,并通过首先分析微博消费者交互对其他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海底捞案例研究它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最后,从微博消费者交互的角度提出企业可以从1创造快乐的消费体验;2设置企业账户,关注动态;3制定营销活动,鼓励发帖三个方面制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信用信息作为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因为它是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参与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出发点,通过对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法律属性和信用信息权内涵的分析,诠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权,并从法治社会利益维度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规范配置将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进而也使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利益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相互融合,和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开展理财业务中,银行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利益冲突等,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银行在理财服务合同缔结过程中应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义务。其中,在要约邀请阶段,银行针对的是不特定的消费者,应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原则上应使目标市场范围内的社会公众具有平等地知悉相关信息的权利,即一切可能对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披露;在磋商订约阶段,银行针对的是特定的消费者,应履行说明义务,根据消费者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加以区分,有针对性进行解释说明,以确保每一位消费者都切实理解了合同内容。  相似文献   

6.
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以下简称"交互平台")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账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银行和外汇局之间的交互平台,用于银行外汇账户数据上报、银行和外汇局间信息交互以及数据质量考核.该交互平台采用Lotus Domino开发,运行在Windows 2000 server平台上,部署在外汇局防火墙的停火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JDBC和Servlet访问Web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Internet/Intranet主要表现为3个应用层次:信息共与发布、应用交互与信息存取以及企业业务处理,这者均与数据库的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来,不公司提出了许多与Web数据库动态交互的新方案,为流行的是三种技术:ASP、PHP和Servlet。ASP一般于Windows平台,PHP用于Unix  相似文献   

8.
李永宝 《金卡工程》2010,14(1):169-169
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因,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我们应从立法、提高消费者辨别力、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由于保险交易中信息不对称,保险消费者专业知识缺乏,保险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保险消费者教育机制不足等原因,保险消费者在保险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保护,但由于信息不完全,保险消费者诚信问题,委托人—代理人等问题,制约了保险消费者的集体维权行为,使市场失灵,无法自动给保险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保护。政府要不断提高对保险消费者保护的有效性,并防范保险消费者保护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本论述应用新技术的书,更是一本激发管理新思维的书。互联网早已进入Web2.0时代,对于Web2.0技术,大家都不会陌生。利用这一系列工具,用户能够创建自己的Web内容,还能对他人的内容进行评分、标记和注释,可以在Web上与他人进行虚拟交互。但是我们所熟悉的博客、SNS网站、维基百科(Wiki)、微博等,多是起源于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应用。随后,思维敏锐的企业用户发现,这些应用对信息的使用方式有可能给  相似文献   

11.
范庆荣 《保险研究》2023,(2):115-125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立搭建了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框架。基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性规定适用于保险领域时需要进行具体解读。保险消费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并非无限度,它与个人信息自决也并不矛盾。基因信息作为特殊的个人信息被用于核保时需要审慎对待,应严格控制保险人获取基因信息后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并充分尊重保险消费者的选择权。保险人处理个人信息除了要满足“知情-同意规则”外,还要受到正当原则、必要原则的制约。在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救济路径选择上,需要结合立法目的和个案情境加以判断,给予当事人以选择权。基于保险领域的特殊性,侵犯保险消费者私密信息与敏感信息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当统一,且与非私密信息、非敏感信息加以区别,以弥合目前法律规定的责任承担轻重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19年上半年,我国商业健康险原保险保费3976亿元,首次超越商业车险的3966亿元,成为继寿险之后第二大险种。但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医保患三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突出。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纾困之道,在电子化浪潮之后,数据的跨机构应用与交互将成为主流,而数据产品将成为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情绪交互的视角出发,考量消费者的认知评价、负面情绪和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危机沟通方式会导致不同强度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则显著地影响被调查者的认知评价以及行为倾向,鉴于此,应将关注消费者情绪提升到企业危机沟通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一、银行理财服务消费者知情权界定原则上,所有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和权益实现的与银行理财服务相关的信息都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畴。对于下列事项,消费者有权得到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告知,银行也有义务基于法律规  相似文献   

15.
<正>金融消费是消费者以金融产品、信息或服务作为交易对象,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与金融机构发生的一切活动或过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一般包括:知情权、自主选择权、隐私权、受服务权、受益权、投诉权、赔偿权等方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取决于多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种类、水平及质量;二是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与数据化技术的融合深入,加速推进了我国金融科技进步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金融机构收集与使用个人信息方面,更是存在野蛮扩张信息收集与使用范围的现象,而范围的边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又并未作详细的规定,所以这便导致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受损。故此,本文将从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获取与使用边界模糊的现状与原因,并对此提出建议,借此为我国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障制度体系完善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股票市场的信息溢出视角,研究市场情绪与行业指数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对两者信息溢出时变特征的分析,进而探究不同场景下投资者心理与市场收益率、波动率间的复杂交互行为机理和规则,刻画情绪对市场发展影响的过程。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与各行业收益率、波动率之间呈非对称关系,三者关系的异常变化有助于投资者增强对市场异变的理解;我国投资者"损失规避"的特点显著;基于不同的行业特征,各行业股价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金融消费者权益涉及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等诸多内容,加之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在经济实力、专业知识、产品信息方面不对称,极易引发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侵权。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泉州市征信投诉案例,探索当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同时,也对银行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诸多挑战。本文从新消法与金融消费者信息相关的亮点新规入手,分析了新规对银行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影响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支付参与主体的不断涌入,整个社会商业业态、支付市场尤其是支付业务技术架构正在发生剧变。互联网的技术形态创造了网络内任意两方信息交互的可能性,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多个平台快速兴起,市场支付主体多元化、支付方式无卡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互联网技术正通过支付工具、渠道、产品及流程创新,持续改善各种支付产品的应用体验,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业内专家预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