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居民消费结构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区分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研究消费品价格、消费偏好以及消费税等外生变量对我国家庭消费结构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价格上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引起耐用品消费快速下降及非耐用品消费显著上升,而后者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弱;第二,耐用品消费偏好上升使得耐用品消费快速上升,非耐用品消费下降,但其对两者的影响周期较短,而非耐用品消费偏好对两者的影响周期较长;第三,耐用品消费税对家庭总消费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而非耐用品消费税的负面影响较小;第四,从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来看,消费品价格与消费偏好在耐用品与非耐用品方面对消费率的作用存在互逆性,消费税提升显著降低居民消费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资决策视角,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是否参与和参与深度两个层次,对农村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选择与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了微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投资于风险金融资产能够显著提高其消费水平,其消费支出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比例正相关.通过比较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发现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与状态对前者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后者.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即可以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来激发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横截面数据,研究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①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家庭中户主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家庭参与股市的概率随之增加1.1%,参与股票和基金的概率增加1.2%,同时,家庭股票投资市值占总金融资产比例增加0.4%,股票和基金的市值占比增加0.5%。第二,家庭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女儿受教育程度会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市值占比有正向影响,而儿子受教育程度则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考虑代际收入转移的家庭消费—储蓄决策中,根据消费的特点将家庭消费分为耐用品消费和非耐用品消费,并引入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讨论家庭在耐用品、非耐用品、保险、风险投资和教育等方面的最优支出决策问题。模拟结果显示,本文模型能够很好拟合家庭实际支出结构。通过敏感性测试发现:风险投资和生存保险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教育无法替代且独立于个体的风险态度;耐用品组合的折旧率对耐用品消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个体的风险态度和效用折现率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保险按照职能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类,构建Tobit模型并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参与商业保险会显著提高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比重,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而参与社会保险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同时,提高保险的参与程度会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6.
家庭财富规模在急剧扩张的同时衍生出家庭资产配比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风险性金融资产比例过低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问卷组合而成的两套面板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个体心理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广度和深度的作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论为:(1)作为个体心理的两大构成要素,人格特征与认知能力分别会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显著影响。(2)人格特征与认知能力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产生的影响在城乡和东中西层面存在异质性。(3)人格特征与认知能力的交互作用会对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显著作用。文章客观地评价了个体心理在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为改善我国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过低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对中国家庭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家庭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概率和配置规模,其中金融知识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互联网参与程度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应凸显。因此,应当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降低金融投资风险,通过提高中国家庭的互联网参与程度等来优化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8.
薛廉 《时代金融》2013,(5):60-61,64
与传统的金融研究方向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相比,家庭金融已经成为目前金融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城镇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一些因素,并基于在江苏无锡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充分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对中国城镇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揭示出各个影响因素的特征规律,并在对美两国居民家庭风险性金融投资行为的比较中,以及资产选择去向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优化中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家林  傅虹桥  宋泽 《金融研究》2022,508(10):58-76
促进消费对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地级市层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时间差异,运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大病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病保险使家庭人均消费显著增长了约6%。使用了事件分析法、置换检验、改变回归样本和控制变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仍保持一致,且这一效果在期初住院率高、储蓄率高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中更明显。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三种可能影响渠道,发现降低家庭对未来医疗支出风险的预期是大病保险促进家庭非医疗消费进而影响家庭总消费的主要渠道,印证了我国居民对高额医疗支出的担忧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对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促进居民消费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处于居民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政府转移支付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从参与行为及受益程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代表性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政府转移支付促进家庭消费升级,并且参与行为的影响相对于受益程度更加显著;从区域层面看,该效应在西部和东部家庭更显著;从城乡层面看,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更显著;从生命周期看,中老年家庭比青年家庭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家庭的经济地位和心理预期在政府转移支付影响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均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增强了政策实施效果。本研究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康书隆  王晓婷  余海跃 《金融研究》2022,501(3):115-134
研究制约住房公积金制度效率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保障国民安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流动性压力下,公积金对缴存家庭贷款决策与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借贷约束会显著降低缴存家庭使用公积金贷款的概率;流动性压力是公积金管理机构提高贷款门槛,从而降低借贷受约束家庭使用公积金贷款概率的重要原因;未获得公积金贷款支持的缴存家庭因购房成本的增加,家庭的非耐用品消费受到显著抑制。本文进一步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处理内生性问题,识别结果显示上述结论稳健可靠。本文研究表明:改善运营资金流动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效率,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还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提振内需,并为企业减费降负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出发,分析了居民收入、物价水平、利率、居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以及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并分别从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与消费、优化财政支出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消费政策。  相似文献   

13.
徐润  陈斌开 《金融研究》2015,425(11):80-97
本文研究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刺激效应。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面板数据,文章考察比较了工薪收入和个体户经营收入个税变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减税政策对于提升工薪阶层消费效果非常显著,个税下降100元,居民消费将上升138元;由于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和短视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个税改革对不同类型家庭消费的刺激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同时,税收下降对个体户消费行为影响较小且不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税赋过高直接抑制了居民消费,降低个人所得税、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家庭杠杆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债务积累和财务杠杆率上升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总支出和住房支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住房支出对日常生活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拥有住房产权的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其财务杠杆率上升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无住房产权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财务杠杆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住房支出在家庭财务杠杆率增加消费总支出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而举债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在家庭财务杆杆率反向影响日常生活开支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遮掩效应。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合理控制家庭部门财务杠杆率的上升,谨防债务过度积累给家庭和社会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缓解居民购房支出压力;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房价的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住房财富变化如何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事关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探讨住房财富变动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住房财富上涨显著提高了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及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以地区房价结构性突变作为住房财富变动的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论依然稳健。住房财富效应对男性、中青年人以及低于本科学历的人群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年的微观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较低,且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程度极低,并已成为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最突出的问题;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水平在金融素养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的影响中发挥着异质性作用。以上研究结论,对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对金融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促进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提升家庭金融福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诸多关注,众多研究从各种角度展开探讨,但少有文献基于城镇家庭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问题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状况,本文以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因素为主题,对国内外前沿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据此整合影响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各类因素,归纳总结相关的实证方法,指出现有成果的不足及提出未来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若干方向性观点。  相似文献   

18.
非缴费型养老金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保障工具,中国近年来推行的针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带有一定的非缴费特性。本文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60岁以上的居民可以免费领取基本养老金这一规定,设计断点回归,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考察了非缴费型养老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农保养老金的领取,使家庭非耐久品消费显著上升了15.9%。非耐久品消费的上升,主要来自于食物支出的上升。家庭消费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在老年人独居家庭中,食物支出的上升最为明显;三代人同住的家庭,则呈现教育支出的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9.
宗庆庆  刘冲  周亚虹 《金融研究》2015,424(10):99-114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社会养老保险会显著提高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性和风险金融资产比重,边际效应分别达到25%和22%左右。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家庭的经济水平、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主观投资风险偏好态度等因素后依旧稳健,一个解释是社会养老保险能有效地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进一步分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子样本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影响在农村很小且统计不显著,这说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水平和拉动金融消费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消费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以及拓展居民社会网络等渠道,有效缓解居民消费不平等;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缓解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区域更为显著,且在金融素养较低和数字鸿沟较大的居民家庭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探讨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