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我国多维贫困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且对中间层次多维贫困的农户减贫效果更大.(2)社会网络对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缓解贫困农户的融资约束进而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即改善多维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或脱贫遵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农户多维贫困"的作用机制.这意味着社会网络实际上成为了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抵押",农户以此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进而改善多维贫困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2.
信贷约束与农户非正规金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基于农户调研,本文首先辨别农户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并将其与农户融资成本相结合,构建农户融资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比较各种信贷约束对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研究发现: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都显著地促进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需求型信贷约束中,风险约束较大程度地促进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研究结论对制定农村金融政策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温雪  聂勇 《宏观经济研究》2023,(2):60-75+117
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劳动力流动既可以提高农户获得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概率,又有助于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金额,从而缓解农户家庭流动性约束。二是劳动力流动可以扩大家庭交际范围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对农户社会资本产生正向的影响。三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劳动力流动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可获得性和金额,又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社会资本—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这一中介机制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可获得性和金额产生间接的影响。四是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直接影响和通过社会资本渠道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间接影响仅在中西部地区和低资产农户家庭中成立。本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参与度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韩宏华  李俊丽 《生产力研究》2007,(13):26-27,117
文章以山东农村为例,对农户融资的来源结构、融资的信用形式、偿还本息情况以及信贷资金的使用结构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户非正规性金融渠道融资偏好的根源,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可获得性,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贷款担保体系以及引导民间借贷农户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户投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我国农户的投融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以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表现出较强的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倾向;农户的投资行为表现出投资增长乏力、以第一产业投资为主、投资行为短期化、住房投资偏好等特征;针对影响农户投融资行为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户投融资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运用联合估计的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采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IPWRA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既可以提升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也可以提高农户的信贷规模。就不同贷款渠道而言,互联网使用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户正规和非正规信贷获得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处于中年、兼业程度大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信贷获得水平促进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社会互动以及收入增长三种效应来提升农户信贷获得水平。因此,贯彻落实“互联网+”政策,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是缓解农户融资难和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7.
温雪  崔冉 《经济问题》2023,(7):95-102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激发脱贫农户有效创业,促进其可持续增收,从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利用202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探讨社会资本、土地流转与脱贫农户创业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脱贫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其土地流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对脱贫农户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脱贫农户创业,且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组的回归呈现典型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在东部地区对脱贫农户土地流转和创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中青年人通过社会资本促进土地流转和创业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中年人次之,老年人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的472个样本,剖析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融资可得性,实证分析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可得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家庭出资是返乡农民工获取创业资金的最主要渠道,朋友/合伙人集资和私人借款是其较易获得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创业区域、创业方式、创业形式、创业团队成员数量、性别、一般社会资本、周围人支持、特殊社会资本会对农民工创业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影响;性别、代际、特殊社会资本、创业形式、创业区域、创业阶段和周围人支持会对其获得正规融资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拓展创业融资渠道,鼓励农民工规范创业形式,引导其提升社会资本以及落实本地金融政策,有利于缓解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9.
沿河农户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治水有助于弥补“官方河长”的治理效能不足。基于陕西和宁夏的560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资本禀赋→参与治理→河长制治水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农户的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参与行为,物质资本显著负向影响参与行为,经济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参与意愿,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社会资本通过参与治理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正向影响治水绩效,且参与治理内部存在“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整体效应上,参与治理作为中介促进农户资本禀赋对治水绩效的影响,且治理效果存在“生态绩效→社会绩效→经济绩效”优先次序。基于结论,为提升河长制治水绩效,建议强化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农户参与治水资本赋权;完善农户为“民间河长”的参与制度规范,并构建农户可及的治水信息发布机制、多渠道信访窗口和对策采信投票栏。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金融素养与农户创业融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1263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金融素养对农户创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金融素养的增加能够提升农户创业融资意愿并选择正规金融方式融资;与亲友来往密切的农户创业融资意愿较强;家庭成员或亲戚中有村干部或银行、政府工作人员的农户,其参与创业融资的积极性较高,且更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客观金融素养和主观金融素养的改善均能提高农户创业融资意愿,促进农户选择正规金融;社会资本与金融素养对农户选择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且客观金融素养对社会资本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应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村庄事务,健全农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普及金融知识,加强金融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当提升农户创业融资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