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日本国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贺茂真渊的思想。日本国学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批判朱子学的风潮中产生的日本特有的思想。他通过对日本自己的古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研究,把握皇国之道。他反对儒学的“道”和“理”极端排斥中国的儒学。笔者认为这样的日本的自我中心主义及民族文化优越论的来源,来自于国学。  相似文献   

2.
叶赫 《全国商情》2011,(2):74-75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从本期起,本刊将特别推出《国学堂》栏目,用儒家思想的智慧解读现代文明和生活,希望以此带给行业人士一些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绘的“桃源”式的社会体现了沈从文以儒、道两家思想为思想基础的道德理想,使得《边城》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人的诚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出现了各具特点的诚信观。日本人的诚信观可以归结为心情主义,是当事人对相关他者的“纯粹”之心。这样的诚信观是神道、佛教、儒学等思想的交融之产物。从伦理学上考察,日本人的诚信观既包含了积极的可取内容,也存在难以根除的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5.
刘颖 《全国商情》2011,(8):80-82
今年8月20~21日,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脉”)将举行以“道和的力量”为主题的中脉道和系统两周年庆典活动。斗转星移,道和系统从最初凭借几位杰出领导人的显赫名声,晋升为如今业界专业与国学相融合的一流系统,其两年周庆典中道和系统的成果展示似乎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业界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学文化的复兴,人们越来越注重国学中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些思想的阐释,让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更加注重汲取智慧。  相似文献   

7.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变化邀游,具有上古宇宙论与神话的背景。鹏是阳气的象征,鲲则是阴气的象征;庄子的“道”取象天地阴阳未分化前的“混沌”,阴阳的产生意味着混沌状态的分裂与结束,这是对“道”的背离,所以象征“阳”的鹏鸟只能是有待的;逍遥游的境界意味着要绝圣弃智,无思无虑,混和于混沌自然,如果意欲分别、分裂原初状态的“道”(混沌),哪怕只是走出第一步,将道“混沌”分解为阴与阳,也是背离了“道”;庄子是一个思想批判者,又是一个社会批判者,《逍遥游》关于远害的叙述,曲折反映了庄子时代社会的险恶与民生的艰危。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天地》2010,(7):66-67
“偏执”、“完美”、“神秘”,这些是人们赋予张跃的典型标签。张跃在谈话时很难专心,经常是看见一丁点瑕疵,就要手下立刻去办。据说张跃可以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临摹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张跃个性中的苛求完美和偏执。“张跃是个商人,更是个艺术家”,这是国学大师南怀谨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端于中华儒学思想的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经济奇迹”的内在动力,以“家”理念、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为特点的日本企业文化,作为东亚企业文化的成功代表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局限性。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企业文化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解说东亚发展的精神支持,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韦伯式的问题”。涩泽荣一创立日本第一国立银行,有“日本资本家之父”之称,为日本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涩泽荣一主张:商人之一生当如穆罕默德一手持剑、一手经卷那样,一手持算盘,一手持《论语》,以儒家精神指导工商经济活动。他说:“从来学习《论语》者,皆将仁义道德与生产殖利分为两物,此乃大谬也。必将合二为一,方得其真旨。”东亚传统文化在他那里被“圆熟”地与经济事业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舒化鲁  肖晖 《新智慧》2007,(5):20-20
有势道真语,无势语多谬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刻画趋炎附势的话,叫“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现可改为“有势道真语,无势语多谬”。趋炎附势可以说是人所共有的弱点,这并不是人的本性怎么卑劣无耻,而是人所寻求的利益会让他放弃一些道德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13.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和发扬孟子道德思想的重要内核,从北宋社会和儒学面临佛道思想挑战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天道本体与人生实践相结合的“大心”说.这一思想命题有着“内圣外王”的道德使命.就内圣而言,通过“大心”去除个体之“意蔽”,获得德性之知.进而在取法天道落实于人道的具体实践中,为天地立心.就外王而言,通过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儒学并辅以重建宗法和王道治理原则,实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世太平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丰富的思想有许多与现代企业化建设理论相契合。“道”可作为指导企业化建设的总原则,具体又可概括为“道法自然”的合理性原则、“图难于其易”的长远性原则、“道可道,非常道”的灵活性原则、“善利万物”的效益性原则。老子在小国寡民社会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方针,也契合了企业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借鉴其独特的管理思维模式和深沉的人关怀精神,必将对现代企业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在其“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的著作《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的重要思想。纵观顾炎武生平事迹,此言不但明确表明了其在政治上与清廷的经纬之分,更是从华夏文明、儒学渊源这一深层意义上对清廷的鄙视与否定。其中固然有顾氏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但透过表层,我们更应看到顾氏作为明代遗民、儒家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其思想实质上对守护儒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延续与存亡的深切忧虑。由顾氏“保国”“保天下”这一思想入手,紧密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顾氏本人的生平机遇、学术背景、深层思想意图等方面分析顾氏于复国无望之中的妥协、儒家传统与华夏文明前的自觉承担。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中有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要顺人之性而进行,“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成为《道德经》关于管理的最基本原理;《道德经》所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精神、“清静”、“寡欲”的修养精神、“反者道之动”的“变通”精神等,对于我们现代管理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当代价值及其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居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和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以求共荣共生,而这种思想动力的家园正被人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东方的儒教。事实上,儒学也是化解消除人类社会冲突和危机的良方。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其目的正在于实现社会群体的和谐有序;因此,倡导儒学和儒商文学正是宣扬儒学和谐社会思想的有利途径。儒学具有无与伦比的当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把道作为《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思想贯穿于二十四诗品中,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关学境界,“道”通过其生发的二十四种境界彰显出来。司空图完整的意境理论主要是由“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构成。  相似文献   

20.
卜辞有“立中”,建中之地在中央,民众从四方汇聚,尚中意识由此而产生,“中”在卜辞中兼作氏族社会之徽帜与测风之仪,作为氏族社会之徽帜,“中”与权力,法制、道德等有关;而作为测风之仪,“中”又与度有关,先秦尚中思想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尚中学说在《易经》中已建立基础,中间又经儒、道两家的发挥,到《易传》时已臻成熟,《易传》的中道思想实际是兼取尚中说精华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