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当今社会,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屡见不鲜,我们还会不时看到大学生结婚的新闻.大学生在面对爱情时,已不再羞涩和含蓄,而是奔放和大胆,他们学习、恋爱两不误,并且把恋爱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补充.对此,众多教育者深感忧虑,认为加强恋爱和性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却非常地重要。有人把新闻敏感神秘化,认为那些高明的新闻敏感是一种天赋,甚至认为新闻敏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把好的新闻敏感和获奖新闻作品看作是"作者运气好",碰上了。这是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新闻规律的。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看似偶然的新闻敏感中有着内在的必然性。不可否认,新闻敏感的确有一些"先天性"的因素。一些新闻工作者因为个人先天素质较好,所以新闻敏感也相对较强。但是如此庞大的新闻事业仅靠几个具有先天新闻敏感素质的人是没办法支撑起来的,所以,还要后天培养大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王星明 《发展》2009,(10):73-73
任何一个新闻媒体,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广播,抑或是报纸杂志,都少不了编辑。有人把编辑比喻成缝纫师,可以把一块看着平淡无奇的布料,经过设计、裁剪,最终缝制成一件合适、精致甚至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衣裙。笔者认为.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道明了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有许多人认为,编辑不外乎就是剪刀加糨糊,剪剪贴贴,或者就是“为人做嫁衣的人”。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新闻界里,还有编辑一职。人们往往听到有人在某报社工作,通常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报社工作当然就是记者了。其实在报社里,还有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编辑,甚至现在有人提出,编辑就是具有“生杀大权”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应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观,把工作方式从将人作为教育、引导对象转到将人作为尊重、理解心、帮助的对象上来,把以人为本做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旨在探索以人为本新闻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郑玉珩 《理论观察》2007,(2):190-19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有情感的,特别是处于十二.三岁年龄的学生.自尊心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教育不能总以盛气凌人,局高临下的态度,一味地板起面孔说教,而应以爱为纽带,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桥梁,树立起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形象,才能形成教与学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们接触最为密切,直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班主任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的教育是人心工程,付之于爱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好…  相似文献   

6.
近年纪实文学走俏神州,很多人却对纪实文学并不了解。很多人把它与"热点文学"甚至"隐私文学"混为一谈;还有人认为它不是文学,只是一种"大特写"式的新闻体裁;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总之,众说纷纭,国内至今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定义。虽然很多人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纪实文学,却因为读者十分需要纪实文学,很多人便写起纪实文学。很多报刊也把它作为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开辟了纪实专栏,有的文学报刊甚至完全变成了纪实文学专刊。纪实文学也成了出版社的生财之道,不仅出版纪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之本,也是教育之魂.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说:"人生有两件事,第一是学做人;第二是学做事.我认为学做人更重要.如果你不会做人,只会做事,即便你掌握了若干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做好."  相似文献   

8.
育人 训师与治师的根本缺陷在于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传授书本知识看作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唯一目的.他们训人与治人的目的在于为教书创造良好的或基本的纪律环境.在他们眼里,只要学生能遵守纪律,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就是一个好学生;反之,便是坏学生.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心灵世界怎样,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怎样,他们往往是无暇顾及的.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基层,把画面、时间留给社会大众,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报道对社会大众有影响的事来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提供一个启发,能给繁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让人冷静思考,从中得出经验给社会大众以启迪,以此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中与老百姓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等。笔者认为社会新闻是母概念,民生新闻是子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的教育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向法院提起诉讼,告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孩子时把"0"只读成零,因为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本可以把"0"看成是圆圈、字母O、月亮、甚至UFO等,这位家长认为把事物的答案简单的归为一点的作法让孩子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大为降低,因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祖涛 《黑河学刊》2002,(3):62-63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媒体中,“新闻立台”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作为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这篇论文中很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新闻播音领域。近几年兴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给我们带来一个叹号———原来新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问号———新闻节目还能怎么做?这其中成功与失败的例子都有。从而有不少电台、电视台照搬而做,认为“播音员的时代已经过去”,“说新闻是最好的样式”,甚至把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对立起来。在话筒前、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是党、政…  相似文献   

12.
王波 《魅力中国》2012,(32):150-150
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课堂往往收不到良好效果,在新课改下,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老师教学的压力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巧妙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许嘉宁 《理论观察》2016,(4):118-119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会明显地凸现出来。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丑恶现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时甚至危及到社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国家肌体。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最快捷、影响最大、最淋漓尽致的监督。新闻工作者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的情况,笔者认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在进行监督时应把握人民性、规律性、前进性、权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参考     
据<金融时报>载文认为,这几年在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经"被念歪了,陷入了误区.该文认为,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只要有特色就会有市场,要有特色就要有独特的资源条件,要各自为战,不同的县乡甚至村,都要有不同的特色,于是赶鸭子上架,逼迫基层干部创造特色,来个"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结果是把自己本来具有的特色也搞丢了.这是思维方式的教条化和绝对化.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亚投行的新闻充斥媒体,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包括英国、欧盟大多数国家在内的50多个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确实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各种骄傲自满情绪和极端民粹主义的言论,不绝于耳,也一样令人担忧. 如果因为申请的国家数目超出了预期,初战告捷,就说中国在亚投行取得胜利,甚至就此认为亚投行必然一帆风顺,未免过于乐观.而把亚投行当作挑战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框架,当作双边外交的筹码,赋予了亚投行过多的和不可完成的使命,这更有些不切实际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说起"新闻舆论监督",许多县级广播电视台的采编人员都有同感——那就是对此类的宣传报道非常困难。因为,新闻舆论监督牵涉到的是方方面面的关系,多方利益会在此博弈。而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宣传媒体,由于受地域的影响,方方面面关系错综复杂,实施舆论监督困难重重。甚至有的人  相似文献   

17.
肖岩 《发展》2011,(7):100-101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当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宋岭  黄静静  马冰冰 《魅力中国》2013,(29):210-210
一直以来,我国的就业思想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孩子从小接受的思想大部分也是,考大学才是这辈子的出路,考公务员吃公家饭等等,中职教育一般都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二甚至第三选择,目的也就局限于学门技术好去打工。中职学生也大多被认为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或者是品格有问题,至少都是不优秀的。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一大部分学生涌入中职院校,另一方面这部分学生并不认同自己的学校,消极学习。下面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中职教育及学生的体会,供大家参评。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法制社会,新闻媒体和司法体制在发挥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功能上是并行不悖的.新闻监督已成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新闻舆论和司法对行为的评价标准以及运行方式上差别迥异,对同一行为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甚至背离,从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和对抗.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提出一些平衡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谈记者的新闻辨识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新闻。一百多年来,国内外有过无数个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未有定论。在众多新闻定义中,有代表性的意见有:把新闻归属于事实,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尚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新鲜的事实”、“凡是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事都是新闻”、“反常的事件是新闻”等。把新闻归属于工具或手段,如“新闻是阶级斗争或阶级舆论的工具”、“新闻是对人民教育的一种工具”、“新闻是报道或评述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重要手段”等。把新闻归属于报道。如“新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