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钟剑 《市场周刊》2005,(46):23-23
一、中国钢材消费强度将下降,市场需求增长将明显减缓。 从目前的整体形势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近年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国内消费的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国内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资源供给条件的制约,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威胁。据统计,目前中国的GDP总值仅占世界GDP总值的4%,而能源消费已经达到世界总能耗的12%,钢材消耗则达到28%。  相似文献   

2.
《财经界(学术)》2011,(23):56-57
2011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降耗产业的经济政策,总体上保证了经济发展平稳,上半年保持了9.6%的GDP增速,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消费增长稳中有降,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同比减少,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学术)》2007,(4):53-56
2007年我国GDP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20%左右,钢材消费需求增长1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按此预测,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4.6亿吨左右,2007年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中,在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一般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中,消费需求仍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稳定和带动力最强的力量。例如.在“八五”期间,GDP以平均12%的速度增长,在此期间,全社会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高达58.8%,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全社会消费支出的80%左右。可见,保持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查新毅 《商》2013,(2):188+179-188,139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相比,消费需求是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应该越来越大,消费需求稳步持续增长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基于此,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就总体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三大需求及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以及三大需求与GDP增长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新疆消费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其仁 《商界》2010,(2):111-111
对2010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目前还是有担心,认为复苏不稳固、不可靠。但是从数据来看,2009年前9个月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出口则是一3.6.加到一起GDP增长7.7%。对此可问三个问题:未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会不会降低?消费增速会不会降低?出口会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7.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6.1%,其中工业增长率为5.1%,1-4月份工业增长率为5.5%,经济增长底部回升的势头已经初步形成。展望未来,预计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将加快增长,出口降幅将逐步减小,经济回升的势头预计可以持续。在此基础上,应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解决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问题,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GDP增长速度较快,平均为9.75%。其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投资拉动,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1-2007年,国内总收入增长速度为10.4%,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速度为22.4%;尤其是2005-2008年间,投资占GDP比例均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凡 《市场论坛》2006,(3):149-150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持续增长但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文章将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米,我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2012年,我国消费贡献率为55.0%,投资贡献率为47.1%。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贡献率7.9个百分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的针对中国消费发展未来的研究预测,中国消费水平在2025年将提高到大约占GDP的50%,中国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份额可能会增加到11%-13%,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预测,2003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8%左右.与2002年基本持平。由于2003年我国政府仍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因而投资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增长仍将是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何海明 《中国广告》2013,(11):147-149
一、透过“大数据”看消费市场变化消费市场增长乏力。投资代替消费成为GDP增长最大动力,2013年上半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大幅上涨.对GDP的贡献最大。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网络消费活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商》2005,(2):6-7
四大原因促进经济增长 厉以宁表示.现在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挡也挡不住,估计2005年经济增长8%到8.5%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是投资的惯性。因为前几年是政府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投资量很大,项目再建必须继续投资。第二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我国居民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人们有扩大居住面积、改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1996—2008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与GDP变动统计数据,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DP总量与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由此可以判断:我国今后2年4万亿元的投资对GDP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动力。但1996—2008年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相关性较弱。其原因在于GDP增长率相对于投资增长率的滞后性、消费需求增速缓慢、出口需求锐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陈耔攸 《商》2012,(23):224+207
无论从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践看,还是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看,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在当前投资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增长,离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1月:消费需求和货币政策作用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GDP增长逐季加快、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工业生产速度和效益同步好转.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与整体经济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二是金融体制改革迟缓、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物价持续走低;四是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后两个问题受多种因素制约,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2003年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首先要解决好前面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8)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研究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学上有个非常生动的表述叫三驾马车。如何驾驭好这"三驾马车",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们历年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对GDP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以消费、投资和出口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得出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受数据资料限制,这里的消费主要是居民消费总额,投资主要是政府支出,出口主要是货物净出口总额。  相似文献   

18.
朱训超 《商》2013,(10):114-114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出口商品需求将保持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净出口增长也会出现疲软。资本形成即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同的投资对于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对经济推动力也会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分析GDP、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建立他们之间的计量模型,利用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得出他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今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形势2013年美国经济保持了温和的复苏态势。一季度GDP增长折年率为1.1%,二季度上升至2.5%,为去年三季度以来最高增速。美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政府缩减开支仍是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私人消费保持增长一、二季度私人消费支出折年率分别为23%和1.8%,  相似文献   

20.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6.1%,较上年四季度继续降低。但底部回升的势头已经初步形成。展望未来,预计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将加快增长,出口降幅将逐步减小,经济回升的势头预计可以持续。在此基础上,应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解决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问题,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