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作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本质在于人们离开居住地,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追求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的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同时,旅游是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呈现自律性与他律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下人的一种自由活动和生命状态,是一种从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相似文献   

2.
生活、旅游、美,都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在实践领域不断被拓展,其本质在理论领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点“美是生活”,到实践论美学,再到美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美学“生活论”回归,这些都为研究本体论视角的旅游审美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当代的旅游审美趣味是多元和世俗的.在生活美学视野中,旅游之美在于天人合一,在于能动超越.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的流变.观光旅游审美注重感性认识,休闲旅游审美注重感性存在,是对生命中感性价值的确认.从观光到休闲,审美是感性超越的过程,体现在对时空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两分的超越,以及对体验的超越.旅游审美通过活泼泼的生命体验,最终超越感性,能动地从生命存在的意义上获得美,完满生活、成就生命.日常生活既充满着感性的愉悦,也承载着深沉的精神期望.生活本身的丰富性造就了旅游审美的丰富性,生活关学视角的旅游审美是激发、是唤醒、是重新发现.旅游审美本质上是对生命归属和文化价值的寻觅,其本体意义在于成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张天问  吴明远 《旅游学刊》2014,29(10):51-60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4.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性的前提下,经由审美观照,人们可以体验到精神的自由,这反映到生活中便是“诗意地栖居”,这也正是旅游审美观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伴随旅游的大众化和日常化发展,不少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旅游审美疲劳现象日益显露。旅游审美疲劳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兴趣减弱以及出现心理排斥等负向情感表达,对游客体验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解析旅游审美疲劳的概念内涵。其次,概括出旅游审美疲劳具有情绪主导性、群体差异性、身心综合性、动态变化性、情境感染性、条件累积性等6大表现特征,结合旅游审美疲劳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旅游审美疲劳的缓解对策。最后,明确未来旅游审美疲劳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从生活视角转向生命视角构建旅游审美体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模型,采用SPSS和AMOS软件,探讨书法景现在游客地方感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书法偏好及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和书法景观感知存在正相关;(2)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及其对书法景观感知对审美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但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不相关;(3)审美体验增强游客景区地方感,书法景现有利于景区地方感的形成;这种地方感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性.  相似文献   

8.
吴恒  何文俊 《旅游学刊》2022,37(1):99-108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旅游书简     
这本图册,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对于热衷于自助旅游的人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它从全国众多的旅  相似文献   

10.
文学旅游在浅阅读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现代阅读方式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审美模式和获取知识的路径,对我国文学的现代生存提出挑战.通过文学旅游获取知识,并接受审美教育已成为鲜活的时代话题,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该研究选择《水浒传》故事发祥地水泊梁山为案例,通过访谈和网络博客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模型,再次收集网络博客数据对该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作为“前结构”或“前理解”存在,是文学旅游者的—种期待视界,对文学作品的熟识程度决定了文学审美的深度.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体现为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有机融合,其中前者是后三者的起点,审美感知通过人物、往事、故事环境、小说情节等展开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借助景观、人物、环境达到审美理解;审美感知能够激发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情感,包含对作品、作者、人物、时事的评价以及自我励志.该研究理论上可以拓宽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实践上可以为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和传统人文精神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滕新才 《旅游学刊》2001,16(6):64-69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热潮.这种热潮的形成是与商品经济撞击下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从而达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相应地促进了交通、旅舍、食店、茶馆、酒肆、戏院等行业的发展;促使旅行家们对旅游理论进行探索,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体系;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事业的四种审美模式,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体验研究的行为分析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体验是千差万别的私人产品,这缘于旅游体验主体的有限理性以及构成有限理性的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本文以行为分析范式重新框架旅游体验研究内容,探讨了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视角下旅游体验动机、旅游体验中的情感放飞与精神救赎、旅游体验的质量等内容,其中,非标准信念中的信息瀑布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非标准偏好中的心理账户与视线走廊布局、非标准偏好中的偏好逆转与高峰体验设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此外,行为分析范式中的实验方法对信念、偏好的测度,拓展了舒尔茨非"客观事物"不能定量研究的判断,行为分析范式下,旅游体验研究将"性"、"量"并重。  相似文献   

13.
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06,21(6):39-43
旅游安全救援是对旅游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提供的紧急救护和援助,是保障旅游者安全、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安全救援工作的现状、特点,剖析了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必要性,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由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初步设想,以期创造安全的旅游环境.文章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应该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四部分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function of soundscape and visualscape in the tourist holistic experi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ognition–emotion model. A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563 domestic tourists visiting Jiuzhai Valley National Park, China.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and a number of recently developed advanced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undscape and visualscape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ourist cognition and emotion. Soundscape directly influences tourist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visualscape observed. Tourist overall satisfaction is based on a listening–looking congruenc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anag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soundscape and consider its congruence with visualscape when designing tourist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5.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相似文献   

16.
Destination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Distance in Tourism Exper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ven the paucity of scholarly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component of tourism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empirically explore the roles of destination aesthetic qualities and “aesthetic distance”, that is, the perceiv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esthetic properties of a destination and those of a tourist’s home environment, in the tourist’s aesthetic judgment and vacation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validated 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aesthetic qualities, namely locale characteristics, scope, upkeep, accord, perceived age, and shape. This research noted that when tourists evaluate their home environment more positively in terms of upkeep and scope than vacation environment, they tend to perceive a destination as less beautiful. Only aesthetic distance in scope of experiential features influences vacation satisfaction. Relev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Tourist agency is an area of renewed interest in tourism studies. Reflecting on existing scholarship the paper identifies, develops and critically examines three main approaches to tourism agency, namely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the performative turn, and tourist valorisation. Tourist valorisation is proposed as a useful approach to theorise the role of tourists in the making of destinations and more broadly to conceptualise the intentions, modalities and outcomes of tourist agency.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structuring of current scholarship on tourist agency. Empirically it addresses a knowledge gap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our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haravi, Mumbai into a tourist destination.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a wealth of research on the tourist experience, empirical evidence remains weak due to difficulties in data collection during people’s holidays. Tourist experience has thus primarily been analysed from a fixed point, such as prior motivations to travel or retrospective accounts. However, this obscur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ourists as they transition through the tot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participative inquiry as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the acquisition of dat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holiday; facilitating ‘prospective’, ‘active’ and ‘reflective’ triangulation (PART). We provide an empirical example of PARTicipative inquiry in practice, highlighting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approach alongside the (otherwise) hidden insights it reveals into the responsible tourist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用结构方程,从情感与认知两个视角构建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ISREL及SPSS统计软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游客的"满意"是认知与情感两条路径综合影响的结果。消费前情感因素显著影响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体验评价与属性评价(γ11=0.23**,γ21=0.24**),消费后情感因素显著影响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价值评价(β43=0.41***),感知价值进而显著影响满意度形成(β54=0.73***)。游客对产品的体验评价较产品属性评价更显著地影响消费后情感、感知价值及游客满意度(β31=0.54***〉β32=0.22**;β41=0.46***〉β42=0.22**;β51=0.18*〉β52=0.17*)。而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情感及感知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同时发现,游客对审美体验与教育体验的感受更强烈地影响他们对产品的体验评价。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顾客满意度及购后行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科学旅游消费观念的培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消费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休闲选择.但长期以来我国公民在旅游消费当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特征的分析,提出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与社会层面三个维度采取相关措施培育科学旅游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