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周大鸣 《旅游学刊》2014,(2):103-109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英文文献的旅游族群性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4年皮埃尔·范登伯格(Pierre L.van den Berghe)与查利斯·凯斯(Charles F.Keyes)做出“民族旅游可以促发族群性的再创造”这一论断以来,有大量个案研究证实或补充了这一观点.20世纪90年代是旅游族群性研究的黄金岁月,有至少3本论文集和2篇综述面世,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21世纪伊始,相关的案例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倾向,如东道主在族群性建构中的“共谋”现象.总体上,国外旅游族群性研究可从文化差异、“主-客”互动关系、族群认同的建构这三方面来考察,运用典型案例剖析法而非文献列举法来达到见树亦见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归纳出国外旅游族群性研究的五大方向:基于“主-客”互动关系的族群性研究、基于文化认同的族群性建构研究、基于族群关系的族群性研究、基于外部依赖的族群性研究、基于民族主义的族群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刚 《旅游学刊》2012,27(5):94-102
文章考察地处四川和云南之间泸沽湖地区旅游的发展及其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以观察、访谈和问卷的方式,研究小组收集当地人对旅游开发后泸沽湖地区族群关系互动的认识.研究发现,旅游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族群间的交流和融合,强化了当地居民(特别是摩梭人)的族群认同.但旅游开发并没有完全消除当地族群间存在的偏见和歧视,旅游发展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族群意识的加强、市场经济的竞争和贫富差距的增大,都影响当地族群关系的健康发展.文章建议,在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推行参与式开发和包客性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天玲 《旅游学刊》2007,22(10):89-94
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旅游地居民本身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认知的研究却基本上是空白.本文以九寨沟为例,探讨了社区居民对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研究认为,社区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的认知反映了旅游对地方传统变迁的影响.在九寨沟,经济因素和文化认同是影响居民对歌舞表演真实性认知的关键因素,而他们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中青年居民受旅游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因素作为真实性评判的首要依据,而文化认同居于次要地位;而老年居民则超越了利益关系,将他们对九寨沟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了判定表演真实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3  
马晓京 《旅游学刊》2000,15(5):50-54
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探讨了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可以带给当地居民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在众多游客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继承并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自信的形成。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于此应该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不能盲目进行,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并且突出旅游特色,全面发展。现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本文对其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间冲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与游客之间的“协调一致”保证双方互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表演者角色认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表演者的权力话语在与游客、开发商等其他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表演者基于地方的角色认同随着旅游发展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主体也有意识地对地方意义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9.
陈丽坤 《旅游学刊》2011,26(11):58-64
旅游发展会对民族社区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却鲜有研究将民族旅游的独特影响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影响中剥离出来、辨清机制。文章用西双版纳三个旅游发展阶段不同的典型傣寨构成"自然实验",对傣寨文化逐层逐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研究表明:(1)三傣寨物质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绎,但精神文化内核都得以传承。(2)物质文化和部分制度文化的变迁主要源于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挤压。(3)在外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推力把某些民族文化特质推离传统的当代,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反而是把其拉回原形的拉力。(4)在不可抗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旅游社区能否持续发展,在内需要社区精英的带领,在旅游场域的多方博弈中自下而上对自身文化进行扬弃,在外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关怀和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发展有着巨大潜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亟待探索最佳的途径.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而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的基础与意义,然后提出了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最后,以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嘉宇  陈明 《西部旅游》2023,(7):37-39+43
<正>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社区旅游发展中极易造成过度旅游的问题。文章站在文化认同的角度,考察过度旅游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过度旅游对游客和目的地社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过度旅游行为造成了游客在旅游地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认知态度与社区居民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影响了游客对于文化认同和社会身份的认同。虽然过度旅游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这种关联主要是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等间接方式来实现,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在推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警惕过度旅游对文化认同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开发价值高特色村寨。诸多村寨进行了旅游开发,以旅游促进村寨。文章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这些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燕  凌常荣 《旅游学刊》2007,22(11):78-84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异化的现象日益凸显,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存在着3种差异:游客感知同一种民族文化的真实性程度(真实度)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实际情形的差异.这3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满意度有着正面或负面影响.本文将以黑衣壮民族文化旅游为例,在分析这3种差异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这3种差异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商业产品之一,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当地本土民族文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传播当地本土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许多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文化的娱乐性,而对民族文化的原形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就使得文化商品在过度片面化发展之中可能会导致本土民族文化真实性的逐渐消失。要进一步处理好本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旅游工艺品对本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因此,在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开发探究的同时,就要将文化保护作为重要原则贯穿于旅游工艺品开发和研究的整个过程。要在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视角下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商品充分地融合,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张机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16,(2):97-108
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是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主客互动的性质与结果上,而对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关注很少.文章以民族旅游地区云南丽江白沙村的当地民族餐馆作为研究的微观场所,借用微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角色与地位等重要范畴的理论,对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协商以及地位与权力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主客互动发生在由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所熟悉和掌控的特定空间中,当地居民因扮演着“主人”和特定文化“圈内人”的角色而控制着主客互动的过程,从而使得他们拥有主导性权力.据此,文章就中国民族旅游的宏观结果即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与中外学者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关系着民族复兴的进展和成效。为了探讨民族地区社区增权对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文章从增权理论视角出发,引入社区增权、旅游支持态度等变量来构建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的形成机理模型,选择了湖南凤凰、湖北恩施和重庆云阳等旅游目的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社区增权是驱动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第二,心理增权对社区增权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增权和政治增权次之;第三,社区增权能强化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但旅游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之间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管理者应重视社区增权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居民的主人翁精神,使其积极参与当地旅游开发,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旅游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地方感领域的研究在深化“人-地”关系认识、旅游目的地地方性塑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人口统计学特征、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缺乏对旅游世界中人与场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地方感等问题的讨论。本研究从社区旅游参与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郎德上寨村民主诉的旅游参与实践,对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感的生成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郎德上寨村民的社区旅游参与主要表现为“合作激励型”“自我激励型”“机械被动型”和“利益激励型”4种类型;在社区旅游参与过程中,村民获得了强烈的地方感,并由自然地理和人文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经济制度、乡土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房屋归属感和生活便利性等内容体现。本研究还发现,居民地方感在不同的社区旅游参与形态中表现出差异性;社区旅游参与和地方感之间是双向、交互式的影响关系,其中,旅游效益感知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雷  孙九霞 《旅游学刊》2017,(10):47-56
面对发展主义对地方和传统的贬斥,以及日益强化的现代化力量,有必要关注和强调边缘民族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通过2008—2016年对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社区本土实践与行动的持续考察,发现在消费领域,村民展现出对新兴消费文化和风尚的接纳;在生产领域,倾向于通过市场经济逻辑的本土化来实现传统的保育,促进社区和族群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借用各类现代的组织、媒介和技术手段,树立文化身份,强化族群认同的"我者"边界.文章认为,村民经济与文化的本土化实践涉及现代与传统、本土和外部的混杂交织、互为所用,这种混杂和借用可以促进本土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因此,边缘地方和族群的本土现代性发展模式不但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具备可能性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恰恰为这种本土现代性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情境.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