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对落后的金融业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兰州迎来了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在兰州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资本的形成举足轻重,将兰州构建为西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可以为兰州新区建设提供充分的金融保障,促进兰州的城市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凝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因此,应以兰州新区的发展为契机,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加快构建兰州区域金融中心,对推动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抢占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文章从兰州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分析入手,提出了构建兰州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兰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既是金融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兰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兰州的重要举措。引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体现其自身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也在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河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意味着兰州新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按照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要求,国家允许兰州新区"大胆改革创新,加强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为跨越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利用好国家对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推进金融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从而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是兰州新区金融政策配套服务应予明确的主要问题. 金融机构及业务市场准入方面 (一)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兰州新区设立营业网点 金融业,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血液与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靠机制,二靠资源.在体制和机制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源的聚集数量和聚集速度,发展质量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及志松 《国际融资》2012,(10):33-35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花落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从国家层面看有其战略考虑,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国土安全有重大意义,关系到中国的资源战略以及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另外在区位方面也有其自身优势。兰州新区未来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对带动西部开发开放、拉动西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兰州新区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规划建设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片区.经过5-10年的建设,兰州新区将发展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聚集、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根据国家发改委已印发的《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确定在五个方面给予兰州新区政策扶持,其中的两个"先行先试"具有相当的量级:国家将允许和支持兰州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允许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7.
金融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可以推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金融业的发展对于支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人才的优势也是区域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要和紧迫,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9.
许海 《甘肃金融》2007,(10):9-12
基于兰州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以及西安提出建立西北的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为了防止金融资源的争夺和浪费,避免地方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建议将兰州定位为"西北纵深区域金融中心",纵深主要是指甘肃西北向纵深方向延伸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  相似文献   

10.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跨越发展和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武汉具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创新建设思路,坚持有所作为,通过经济发展夯实金融中心成长基础,结合区位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借助资源和政策形成特色金融,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中心则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因此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城市化进程乃至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跨越发展和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武汉具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创新建设思路,坚持有所作为,通过经济发展务实金融中心成长基础,结合区位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借助资源和政策形成特色金融,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心已成为展示一国(地区)综合实力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西安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既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和金融基础等优势,也有经济总重小、金融创新能力差等弱点。西安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加快金融机构、人才和市场的集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先机。  相似文献   

14.
重庆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在历史上长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金融中心,应当仁不让地构建成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借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宁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之源.2006年3月,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加速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来优化配置资源.本文在分析南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金融》2012,(12):7-7
甘肃省政府11月29日出台《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其中包含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社会发展6大类47条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强力助推兰州新区加快建设。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从2013年开始到2017年,省政府和兰州市政府每年将筹集10亿元,设立兰州新区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一带一路”建议的重点工作之一.笔者通过对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目标定位界限模糊及金融中心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中心建设应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地方政府分工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国际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大力支持发展互联网金融,使其与“一带一路”相衔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因子分析法比较了包括郑州市在内的8个中西部省会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指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在金融聚集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又存在一些不足,并针对郑州市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步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是金融业高度集聚的产物。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势必会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有力的支撑,对四川乃至西部的经济发展都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对建立成都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中心综合评价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金融中心可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域金融中心综合实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区位优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模型,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出各层综合函数,计算出全国36城市金融中心综合实力排序,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模型,对全国36个城市金融中心等级进行分类.我国的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正在快速成长,金融中心的发展应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