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恶意欠薪、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暴力冲突、绝食自焚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安定和谐。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作为276条之一,正式动用刑罚权以惩治恶意欠薪行为。然而,在民众的一片叫好声中该罪的犯罪主体认定问题却始终困扰着理论界与实务界。事实上,解决这一困扰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刑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的范畴,进而明确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最终确定本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这样既发挥了刑法的惩治功能又不有违刑法谦抑性。  相似文献   

2.
叶文婷 《金卡工程》2009,13(9):77-77
我国刑法修正案一直以来保持着犯罪圈扩大化的趋势,与刑法本身所应具备的谦抑性产生冲突,作者从我国国情出发,论证了现行刑法修正案犯罪圈扩大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4.
5.
曹雪珍 《金卡工程》2010,14(6):149-149
无被害人犯罪古已有之,但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而纳入犯罪学研究领域却是晚近的事情。从刑事政策学的角度,将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与自由主义冲突,不利于合理划分刑法与道德的界线,违背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等原则,所以应当将无被害人犯罪以非犯罪化,不再受刑法处罚。  相似文献   

6.
叶艳华 《金卡工程》2009,13(9):24-25
刑法规范谦抑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刑法规范应当谦虚地发挥其抑压功能的原则,即刑法规范在发挥其抑压功能时应当谦虚的原则.换言之刑法规范谦抑原则是指刑法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应当最小限度地发挥其功能的原则.由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所接受的法律评价是否是刑事评价,特别是法律责任是否是刑事责任,因此,也可以说,刑法规范谦抑原则是指刑法规范应当尽可能小地限制其所规定的刑事责任的范围与程度的原则.但是,我国刑法犯罪圈的扩大对此引发了无数争议.作者认为,我国犯罪圈的扩大并不绝对违背刑法谦抑性.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来的金融犯罪立法态势看,部分条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破坏了刑法典的稳定性,背离了刑法的谦抑性,条款设置缺乏前瞻性。为了使金融犯罪立法更合理、更科学、更灵活,需从金融犯罪立法的定位、前置刑法制度的完善及刑事条款设置的重构等层面入手,以实现刑法典的稳定、谦抑及超前等目标。  相似文献   

8.
从近年来的金融犯罪立法态势看,部分条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破坏了刑法典的稳定性,背离了刑法的谦抑性.条款设置缺乏前瞻性.为了使金融犯罪立法更合理、更科学、更灵活,需从金融犯罪立法的定位、前置刑法制度的完善及刑事条款设置的重构等层面人手,以实现刑法典的稳定、谦抑及超前等目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使用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信用卡的推广普及,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据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0.
11.
谭姝 《金卡工程》2010,14(8):100-101
尽管现行刑法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这个规定引起刑法理论界的争论和司法实践接的困惑。笔者认为如果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既不利于确立国家机关的权威,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故笔者从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议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入手阐述了国家机关不应成为单位犯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魏东  玉科 《草原税务》1994,(12):27-27
犯罪主体,是指依法对自己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愉税罪的主体,发生了明显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陈祖德 《金卡工程》2009,13(11):137-137
犯罪主体是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转化犯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刑法界的关注,然对转化犯的犯罪主体问题研究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转化犯的犯罪主体既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又有深远的现实价值。本文从转化犯的主体范围和未成年犯两方面着手,对转化犯的主体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14.
崔志鑫 《金卡工程》2009,13(4):77-77
刑法应尽量少用、慎用,力求以最小的刑法成本达到遏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这就是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适用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时,应当推进"非犯罪化"与"犯罪化"双向进程。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洗钱犯罪的特殊性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从界定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入手,着重分析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而达到科学界定洗钱犯罪的目的,并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际反洗钱犯罪的经验,提出我国反洗钱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小芳 《金卡工程》2009,13(2):51-51
本文拟针对06年《刑法修正案(六)》前后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主体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是责任主体的认定,是否为单位犯罪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使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更加完善提出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罗东升 《金卡工程》2009,13(10):38-38
"人内搜索"这个既体现公众道义的力量,又不受制约地侵犯公民隐私,网络时代的这种群体自发行为,有失控之势,从而使人们重新对其进行审视,甚至有人提议将其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那么,"人肉搜索"是否真的只有纳入刑法领域才能有效规制和控制吗?  相似文献   

19.
朱翠玮 《金卡工程》2009,13(1):26-26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近几年来不断上升,成为行政诉讼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工伤认定的法律规定相对滞后,给案件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试从当前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及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司法审查两方面入手,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0.
翁伯明 《金卡工程》2010,14(6):105-105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之初参照贪污罪受贿罪等把主体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但受国情影响,造成了对该罪主体的认定带来了一系列是非争议。本文主张该罪自然人主体应限定在”真正的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内,单位主体不宜作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