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我国通货紧缩的压力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9月,我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降到零值以下,随后其一路下滑,全国零售物价连续30个月呈现负增长。与此相伴随,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我国经济周期已经运行到了谷底阶段,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相伴。如何将经济拉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适时地调整财政、货币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从1997年至今都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政府采用多项措施相应配合,试图走出这种经济困境,其中积极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十五”期间财政政策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就目前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及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国物价长期持续走低。通货紧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简要地分析了其成因、危害及主要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8.
9.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 5月 2 7日称 ,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 ,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后 ,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 ,有保有控 ,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金人庆说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 1 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六七年的努力实践证明 ,整个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完全正确的 ,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 ,中国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他指出 ,现在中国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 ,但是也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应该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 ,向比较中性的财政…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要,是物价总水平的非正常变动,它既是总体经济运行态势不良的一个重要表征,亦是经济景气回升的限制性因素,而且,不管愿意与否,它已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本文认为应当对通货紧缩形成的机理加深认识,通过对调控手段的创新,来化解当前经济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12.
一、通货紧缩成因分析 通货紧缩的成因比较复杂,可以源于经济体系自动或自我的收缩现象(内生性),也可以是货币当局或商业银行方面经济政策(外生性),它是多种原因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14.
日本的通货紧缩可追溯至1985年,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发生了通货紧缩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治理日本当前的通货紧缩,简单的宏观需求政策已很难奏效,应将政策重点放在切实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仅仅三个年头已经取得重大成效,这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既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也取得了通货紧缩的初步经验,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这种经验的重要方面。中央已以明确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这是根据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做出的决策。现在伯问题是:为什么应当继续实施,为什么可以继续实施,以及通过理论的论证来解除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些疑虑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了综合研究,具体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经济启动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后短缺期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建国以来到 1 996年一直处于短缺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困扰之中 ,然而到 1 997年却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我国在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宏观调控已经不适应后短缺时期 ,为此在 1 998年断然采取了以扩张性财政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 ,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经过分析 ,本文提出了积极推进体制转轨 ;创造条件促进民间投资 ;推动从限制消费向促进消费的战略转变 ;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促进结构调整 ;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等政策建议 ,以激活经济  相似文献   

18.
1999 年经济发展的开局较好, 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去年中央的反周期财政扩张政策在今年上半年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 去年以来的反周期财政扩张政策并没有能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 价格形势表明通货紧缩的威胁不仅没有减缓, 反而日益加深。遏制通货紧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仅靠财政手段很难扭转通货紧缩走势趋势。从上半年经济形势看, 扩大内需不仅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 更需要积极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