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区域。为此,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接轨长三角,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举措。临海市作为我省中等发达县市,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抓抢历史机遇,适时提出打造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2.
李本和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4-106,114
目前,长三角已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对于增强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发育的延展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梯度性和区域文化的相通性。在区域分工合作中,安徽可以在打造泛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顺应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长三角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大背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全面实施强势扩张战略,建设先进轻工制造基地,是当前事关浙江省海宁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海宁市经济工作的全局性任务.  相似文献   

4.
发展短途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创建区域性中心港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高速扩张和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层面的沿海发展轴已经形成。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沿海三大增长极加快区域一体化开发的同时,一些次发达地区也启动了沿海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高速扩张和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层面的沿海发展轴已经形成.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沿海三大增长极加快区域一体化开发的同时,一些次发达地区也启动了沿海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6.
宋婷  李幼芸  徐凯  陈静 《经贸实践》2022,(12):37-39
<正>环杭州湾产业带主要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建设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富裕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基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当前形势,提出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思路,并针对当前生产力布局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三角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该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及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地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长三角的发展重点及定位进行论述,指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制约因子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陕西省而言,其战略意义更为突出。从行业现状及其优势、劣势出发,分析了陕西装备制造业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从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角度给出了发展陕西区域经济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浙江省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带发展战略的推进,嘉兴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秀洲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面对“十一五”时期,秀洲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区、努力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集聚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和打造“平安秀洲”的总体定位。而在实现“三区一平安”的进程中,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引擎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切实加速秀洲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容。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对长三角四省市产业梯度系数进行测度,据此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转移的行业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引导、园区配套、技术支撑等角度提出推动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接轨“长三角”,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举措,丽水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正全力组织实施,并把合力兴工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大举措,以期实现丽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台商投资大陆进入第二轮高峰期,而且,投资的重点区域已从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转移到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工,如何在台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抓住机遇,承接辐射,从而不断壮大长三角地区IT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新兴的IT制造业基地?这是事关长三角地区及至我国IT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长三角地区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潜 《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28-129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发展开始提速,并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物流是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从物流角度来研究环渤海地区区域优势和物流现状,并提出结合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而其困境在于众多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在于发挥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培育与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集群 ,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其途径是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工业一直是桐乡经济的支柱,进一步推进工业战线的创新与发展,是桐乡认真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主阵地。我们务必要按照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工业立市”重要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切实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努力实现桐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表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两大区域在电子通信制造业领域都拥有了领先全国的结构与区域竞争优势。然而,在其他制造业领域,珠三角由于未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及时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效率,致使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迫切需要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加强城市职能分工等角度寻求转型之路。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制造业结构偏差问题更加突出,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亟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产业转移之后的升级能力与价值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发展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决定因素。文章采用2004—2016年长三角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生态环境指标,测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长三角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波动发展中呈现向好趋势;(2)长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3)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支持力度的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显著,但长三角区域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该方面差异表现略大。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首要目标国.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