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领域的扩大,加强对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合作的反洗钱监管刻不容缓。本文在阐述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合作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业务合作过程中的反洗钱问题,提出了加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合作反洗钱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强力冲击,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发挥其数字化、精准化、效率高以及覆盖客户广泛等优势,在保障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缓解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困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未来我国需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助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等把握好疫情提供的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科技底层技术加速融合“、数字鸿沟”缩小等新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消费者行为改变、产业发展格局变化等新问题、新需求,对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做出长远布局,如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提高客户黏性;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摆脱传统授信模式;着眼未来产业布局,探索营销新型客户;多类机构加强合作,探索构建服务生态圈等。  相似文献   

3.
祁红  孙炜  彭宇松 《西南金融》2012,(12):29-30
随着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融资性非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中蕴含的风险也不断积累,引起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而建立融资性非金融机构征信机制可以有效揭示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地区经济金融秩序.本文以四川为例,分析了建立融资性非金融机构征信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模式选择,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晓玲 《北方金融》2022,(11):72-76
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社会渗透促进了全球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全球经济贸易的格局重塑。2020年开始的全球疫情的暴发,客观上为数字贸易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传统贸易方式与贸易对象的全面升级。本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贸易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全面分析了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发展突出的特色行业,探讨数据贸易涉外收支对服务贸易整体收支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哲 《中国金融》2022,(6):62-64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也不断加深,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贸易方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贸易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发展数字贸易也成为经济复苏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住房抵押债权证券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证券化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和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证券化”。本文将探讨与住房相关的资产证券化,即住房抵押债权证券化的一般理论、运行模式及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金融支付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相对薄弱这一现状,本文以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ISO27001为理论基础,根据非金融支付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模式的特点,通过分析资产、脆弱性、威胁以及风险等关键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非金融支付机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为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非金融支付机构技术监管,保障金融稳定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金融电子化》2010,(7):41-42
问:《办法》的出台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随着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支付服务的不断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支付业务。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与银行业既合作又竞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探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以央企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发现中国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存在较大的潜在存量规模,并且由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存在广阔的业务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及相关业务表现出资产质量低、处置周期长、收益率较低、行业分布广等特点,对介入该类业务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出了较高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开始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支付服务。自2010年9月1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已有269家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相关支付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非金融机构在资本规模、内部组织架构、资金管理水平、风险控制和合规意识、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它们的支付服务创新意识较强且业务转型较为灵活,新型支付产品或服务层出不穷,同时业务风险也逐渐积聚。正因如此,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更新。从信用评级的视角,分析采用信用评级手段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设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力求对现有的监管措施加以丰富和扩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